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7篇
内科学   126篇
特种医学   15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人格特征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董丽芳  刘春文  赵世华 《护理研究》2006,20(26):2371-237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基本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人才选拔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护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7%;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神经质维度与心理健康显著呈正相关。[结论]具有情绪不稳定等人格特征,易造成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相反,较稳定的情绪有助于ICU护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2.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信息学和生命科学是目前的前沿学科,而数据库技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技术及其研究的新进展,并介绍了一些典型的数据库和一些生物信息学的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43.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4.
专家共识旨在陈述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CTA)对于疑似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应用现状。鉴于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确立CCTA的临床实践指南,故该共识未提供CCTA应用的明确推荐意见。共识的内容旨在根据业已出版的同行评议文献并经专家委员会讨论,总结出CCTA目前在临床应用中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既不是一个全面的综述,也不是对CCTA技术进行指导,并且也没有专门陈述CCTA检查的适应证。因为有关心脏CT和磁共振成像的适应证标准以及冠状动脉钙化CT检测的临床意义此前业已发表。  相似文献   
145.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12例(女9例,男3例)PD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结论采用Amplatzer法封堵治疗PDA合并SPH,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6.
应用弹簧栓子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总结应用弹簧栓子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经验及疗效。方法:肺动静脉瘘19例患,其中囊状肺动静脉瘘12例(单发囊状8例,多发囊状4例),多发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7例。均采用弹簧栓子进行栓塞治疗。结果:18例栓塞成功,11例囊状肺动静脉瘘股动脉平均血氧饱和度由术前88%上升为术后97%,7例多发弥漫型肺小动静脉瘘由术前82%上升为术后93%。1例囊状肺动静脉瘘栓塞失败,2例栓塞时发生一过性胸痛。10例随诊6个月至9年(平均24个月),3例症状复发,均进行了再次栓塞治疗成功。结论:弹簧栓子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7.
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及随访2000年1月~2006年4月住院治疗的1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致密化不全特征为海绵状心肌,多发生于左心室。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Ⅱ~Ⅳ级者占88.2%)、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分别为88.2%与11.8%)。17例中14例为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3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患。17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其中13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均明确诊断,另4例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随访10例患者,3例行心脏移植手术,1例死亡。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表现各异,预后差。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主要方法,心脏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8.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9.
201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ESC)于2011年8月27-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ESC是全球心血管领域规模最大的会议,本次注册参会代表3万余人.今年ESC组委会还首次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联合开辟了论坛,胡大一教授任主席,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和北京友谊医院李虹伟教授分别做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50.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fibrinolytic therapy for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was applied in 16 children (5 males) with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Patients were given a bolus injection of heparin, 100 U/kg. 30 000-100 000 U boluses of urokinase were injected intravenously, and then a continuous infusion of 10 000-50 000 U/h was started. Transcatheter thrombolysis was performed once previous procedures failed. Results All 16 patients presented lower limbs ischemia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s. The age was (2. 6 ± 1.9) years,the height was (85.3 ± 13. 1) cm, the weight was (11.2 ±3.8) kg. Patients with cynosic and acynusic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were 2 and 14, respectively. Interventional therapy was performed in 12 patients. Absent arterial pulsations were found in 15 patients and reduced arterial pulsation in 1 patient. Femoral arterial perfusion became normal in all patients (3 after transcatheter thrombolysis, 11 post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2 post intravenous heparin). The average doses of heparin and urokinase were (950 ±682)U and (295 357 ± 198 770)U. The average duration of therapy was (7.25 ±5.31 )h. Mild residual stenosis were found in 2 patients post various treatments. Conclusion Fibrinolytic therapy with urokinase is a safe and useful medality for children with femoral artery thrombosis after left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