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D-环区在大肠癌细胞中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与直接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三株大肠癌细胞系和一例原代培养的正常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D-环区的突变位点。结果三株大肠癌细胞系和正常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D—环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点突变,其中72位C→T,73位A→G,16298位C→T,16519位T→C这4个突变位点在3株癌细胞和正常肠上皮细胞中均可检测到。在SW480和Lovo细胞中检测到16224位T—c、1631l位T—c两个相同的突变位点,在SW480和HT29中检测到114位C→T、498位C→T、16234位C→T 3个相同的突变位点.不同大肠癌细胞系中相同的突变位点考虑为细胞的特征性改变。结论大肠癌细胞线粒体DNAD-环区具有多态性和特征性突变,细胞特征性的突变可能与大肠癌患者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2.
为了探讨中华麦饭石对诱癌大鼠γ-干扰素和NK细胞活性的作用,给Wistar大鼠皮下每周注射二甲肼20mg/kg体重共15周诱导大肠癌,同时饮用10%中华麦饭石浸液27周,在实验第8周、16周和27周分别用常规微板法和同位素释放法检测大鼠血中γ-干扰素滴度和脾NK细胞活性。结果显示,中华麦饭石不仅能升高大鼠大肠癌发生前期和早期的γ-干扰素滴度和脾NK细胞活性(P<0.001),而且能升高大肠癌晚期大鼠的γ-干扰素滴度和脾NK细胞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富含的微量元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3.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脂多糖(Liposaccharide,LPS)诱导肠癌细胞株SW4430细胞内TNF-α、IL-1β、IL-8的表达和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LPS刺激SW480细胞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TNF-α、IL-1β、IL-8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法检测细胞内NF-κB的激活。结果CAT 预孵后,TNF-α(正常对照组0.00±0.01,LPS组1.33±0.94,CAT预孵组0.65±0.59,CAT处理组1.31±0.07)、IL-1β(正常对照组0.00±0.05,LPS组0.83±0.05,CAT预孵组0.32±0.06,CAT处理组0.82±0.04)、IL-8(正常对照组0.00±0.01,LPS组1.03±0.20,CAT预孵组0.62±0.25,CAT处理组0.98±0.23)的表达较LPS组和CAT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NF-κB的核结合活性也减弱,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强。结论CAT能降低SW480细胞对应激的反应,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核结合活性,进而降低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4.
目的 验证骨髓细胞是否可以转化为肝细胞。方法 通过放射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雌性小鼠接受周龄相配的同系雄性小鼠的全骨髓移植后,分别在移植后1,2,4周和2个月分批处死移植存活的小鼠。分别在游离的肝细胞和肝脏的石蜡切片上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Y染色体阳性肝细胞。结果 在移植后2个月的小鼠肝脏游离细胞和石蜡切片上均发现有Y染色体阳性肝细胞,数量极少,但确实存在。结论 在接受放射致死剂量照射但没有导致严重的急性肝脏损伤情况下,骨髓细胞可以转化为成熟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175.
目的观察大肠癌突变型mtDNA转导NIH3T3细胞后转染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脂质体法(lipofection2000^TM)将大肠癌细胞突变的mtD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NIH3T3细胞,利用G418抗性筛选克隆细胞:用荧光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HSH)观察mtDNA在核内的整合情况;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异型性及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PCR法检测转染细胞线粒体突变情况;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转染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测定不同组间细胞增殖的吸光度值。结果突变的大肠癌mtDNA可通过影响NIH3T3细胞的mtDNA的突变、多态性和通过外源性mtDNA在核内的整合从而影响NIH3T3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及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结论突变型mtDNA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6.
大肠癌普查互补性筛检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少序贯普查便隐血试验(FOBT)对大肠癌筛检的漏检率,我们联合采用人血红蛋白抗血清包被的含A蛋白葡萄球菌(SPA)进行免疫便隐血试验(SPA试验)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即Shams试验)用于大肠癌普查初筛,以验证两者的互补效果。在7740例无症状人群中,阳性率SPA试验为11.1%S,hams试验为8.9%共1498例阳性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检出大肠癌11例,腺瘤88例。其中SPA试验中仅9例癌、55例腺瘤呈阳性结果。Shams试验中8例癌、51例腺瘤阳性。由于癌肿有时对两种试验的阳性结果不重叠,因此结合两种试验可使癌检出率从单一初筛试验的81.8%(SPA试验)或72.7%(Shams试验)提高到90.9%对腺瘤检出的互补作用则更为明显。本实验结果提示单纯以FOBT作为初筛指标进行序贯普查有一定局限性,利用对癌的检出具有不同机制和检出效果的初筛试验进行互补性普查,可减少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漏检率。  相似文献   
177.
国内外资料表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导致癌变的危险性很大,比自然人群肝癌发生率高100倍以上,因此,应用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在肝癌二级防治中具有重大意义。而常规肝功能试验在临床应用中往往由于敏感性太低而不能试验早期检出慢性肝病,我们应用朱舜时等建立的色氨酸耐量试验,对临床49例肝病患者进行诊断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8.
本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26例应用LAK细胞受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肝癌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的(sTNFRI)含量。结果显示正常成人血清sTNFRI含量为56.70±21.40u/ml,未治疗的肝癌患血清sTNFRI古量为187.24±143.21u/m1,高于正常对照,而治疗后一周其sTNFRI水平又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从而提示:动志监测血清sTNFRI含量变化可能为肝癌患的免疫状态,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病情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