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7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分析大肠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突变的作用,评估外周血p53基因突变分析作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筛查指标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用LDR-PCR技术对100例大肠癌家系成员和10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第5-8外显子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结果大肠癌家系成员和对照组的外周血p53基因的突变率为分别为24%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p53基因SNP突变分析可望成为大肠癌高危对象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2.
消化道息肉内镜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道息肉是消化道黏膜层局部隆起性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小肠及结肠。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消化道息肉的检出率在逐步提高,息肉的临床意义在于出血或可能癌变,因此积极治疗息肉对降低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内镜下治疗已成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  相似文献   
133.
姜黄素和儿茶素联合预防二甲基肼诱导大肠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饮食因素可预防大肠癌,姜黄素和儿茶素是两种可食用的天然化合物,无不良反应。本实验将两者联合应用于大鼠大肠癌体内预防研究,探讨两者对大肠癌中间生物学评价指标——隐窝异常病灶(aberrant crypt foci,ACF)和大鼠大肠癌形成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34.
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转化为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明确向肝细胞分化的细胞为骨髓中的那一亚群细胞,我们将纯化后的雄性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到雌性受体小鼠的体内,然后在受体小鼠的肝脏内进行检测,以确定有无供体来源的肝细胞存在。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主要器材和试剂:健康清洁级雌雄性纯系BALB/C鼠,8~12周龄,均由第一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主要试剂及材料:磁性活化细胞分选(magnetic 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离用MiniMACS缓冲液,  相似文献   
135.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对脂多糖(Liposaccharide,LPS)诱导肠癌细胞株SW4430细胞内TNF-α、IL-1β、IL-8的表达和NF-κB激活的影响。方法LPS刺激SW480细胞后,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细胞内TNF-α、IL-1β、IL-8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法检测细胞内NF-κB的激活。结果CAT 预孵后,TNF-α(正常对照组0.00±0.01,LPS组1.33±0.94,CAT预孵组0.65±0.59,CAT处理组1.31±0.07)、IL-1β(正常对照组0.00±0.05,LPS组0.83±0.05,CAT预孵组0.32±0.06,CAT处理组0.82±0.04)、IL-8(正常对照组0.00±0.01,LPS组1.03±0.20,CAT预孵组0.62±0.25,CAT处理组0.98±0.23)的表达较LPS组和CAT处理组明显降低(P<0.05)。NF-κB的核结合活性也减弱,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明显增强。结论CAT能降低SW480细胞对应激的反应,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核结合活性,进而降低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验证骨髓细胞是否可以转化为肝细胞。方法 通过放射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雌性小鼠接受周龄相配的同系雄性小鼠的全骨髓移植后,分别在移植后1,2,4周和2个月分批处死移植存活的小鼠。分别在游离的肝细胞和肝脏的石蜡切片上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Y染色体阳性肝细胞。结果 在移植后2个月的小鼠肝脏游离细胞和石蜡切片上均发现有Y染色体阳性肝细胞,数量极少,但确实存在。结论 在接受放射致死剂量照射但没有导致严重的急性肝脏损伤情况下,骨髓细胞可以转化为成熟的肝细胞。  相似文献   
137.
乳猪肝细胞的聚集培养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乳猪肝细胞与非实质细胞大量聚集培养技术。探讨获取大量高活性乳猪肝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磁力悬浮培养技术和装置进行聚集培养。观察聚集体的形态 ,受损伤程度和白蛋白分泌功能 ,氨转化功能。结果 一次培养肝细胞数可达 2× 10 10 ~ 5× 10 10 个 ,聚集体肝细胞结构完整 ,相互之间形成胆管样结构等肝组织特异结构 ,保持良好生物活性。结论 聚集培养技术将细胞接种浓度提高 5倍 ,一次可制备足够数量的肝细胞 ,较好地满足构建杂合型人工肝时对生物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8.
目的: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并检测其肠粘膜中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和NF-κB的激活。方法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口饲法制备小鼠UC模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UC小鼠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测定;应用免疫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MSA)法检测急性期和慢性期UC小鼠肠粘膜细胞NF-κB的激活。结果模型组肠粘膜中TNF-α、IL-1β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9),NF-κB 的核内结合活性也显著增强。结论UC 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致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升高,可以加剧炎症,致上皮细胞凋亡。该过程可能受NF-κB激活的调控。  相似文献   
139.
柞蚕抗菌肽对大鼠大肠癌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柞蚕抗菌肽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对大鼠大肠肿瘤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柞蚕抗菌肽对人结肠癌细胞株LS-174T、人胃粘膜上皮细胞株GES-1的杀伤作用。以二甲肼(DMH)诱发的Wistar大鼠大肠肿瘤为模型,观察柞蚕抗菌肽对大鼠大肠肿瘤的防治作用;DMH诱癌及柞蚕抗菌肽灌胃均18周,第33周结束实验。结果柞蚕抗菌肽在体外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灌胃可明显降低大鼠大肠肿瘤发生率(65%,P<0.01),但大肠癌平均个数及肿瘤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柞蚕抗菌肽对DMH诱导的大鼠大肠癌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0.
线粒体DNA变异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不仅取决于核内遗传物质,而且与核外线粒体DNA的改变也可能有重要的关系。为研究线粒体DNA的变异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本文对4株大肠癌细胞系和1株原代培养的正常肠上皮细胞的线粒体DNA的D-环区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