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8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现场调查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基本情况,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北京市报告手足口聚集性病例1350起,暴发疫情81起.聚集和暴发疫情均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2010年35.86%的幼儿园报告了手足口病聚集,距离市中心近的幼儿园发生聚集比例更高.聚集全年均有报告,疾控部门介人越早,疫情结束越早.近郊区幼儿感染手足口病平均年龄最小.普通聚集和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分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一些综合性措施能够推迟、减少甚至杜绝手足口病在幼儿中的蔓延.故应着力于抓好日常防控,从根本上减少发病和暴发.  相似文献   
122.
123.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外环境及食品中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为人间霍乱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4-2013年,每月均在全市的16个区(县)采集地表水、游泳池水、养殖池水、水产品、熟食、其他等6类样品,分别进行霍乱弧菌培养,对培养结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养殖池水和其他类别样品的霍乱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16%(44/3808)和1.48%(61/4135);游泳池水中未检出霍乱弧菌;外环境疫情在北京市集中在城近郊区,呈环形分布;牛蛙和甲鱼检测阳性率较高,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CT)阳性疫情较少,占检测总起数的9.09%(5/55),且均为水产品涂抹疫情。2007年以来,霍乱外环境疫情较少,O139群霍乱弧菌污染呈下降趋势,O1群稻叶型则有所增多。结论 北京市霍乱弧菌污染较轻,且检出菌株也以CT阴性菌株为主,对人体威胁较小。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合并偏瘫病人采用气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致偏瘫病人7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病人采用药物及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病人治疗基础上加用气压治疗。统计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综合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肢体功能均有改善,神经缺损功能也有较好改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压治疗结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病人神经缺损情况,同时可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5.
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7-2012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2007-2012年北京市手足口病流行呈现周期性趋势,北京市手足口病高发区域呈环形带分布,中心城区和远郊区县病例数少,近郊区和城区结合部报告病例数多.患者发病时间以4-9月份为主,高峰集中在5-7月份.病例发病年龄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本市户籍和外省户籍手足口病病例比为1.70∶1;散居儿童手足口病例中重症病例构成比和死亡例数高于幼托儿童.EV71和CoxA16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CoxA16在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较低,而EV71所占比例较高,其他肠道病毒在重症病例中也占较高比例.结论 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周期性变化,应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地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散居儿童手足口病防病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北京市2010年一起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死亡疫情处置中发现的防控薄弱环节.方法 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病例生活环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开展病毒分离和RT-PCR检测,并对流行株进行VP1基因测序,结果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该起聚集性死亡疫情由至少两个EV71病毒链引起,两名患儿死亡.死亡患儿有共用餐具史及延迟就医现象.两名死亡患儿的儿童直接接触者咽拭子阳性率为66.67%,粪便阳性率为42.86%;成人直接接触者咽拭子阳性率为25.00%,粪便阳性率为33.33%;间接接触者咽拭子及粪便阳性率均为零.结论 应加强重症病例早期预警指征、安全用药常识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教,以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分析2009-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重症率的变化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北京市不同年度、地区、职业、户籍人群手足口病发病数及重症数双对数图的特征.结果 2009-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重症率随患病人数增加而上升,可能与随疫情进展,更多易感人群如散居、流动儿童等被累及有关.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重症率高于2009年,分析可能与2010年EV71及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构成增加(x2=176.95,P<0.001)有关.结论 双对数图能实时提示手足口病病原体及感染人群的变化,并根据感染者数来预测其重症数,可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8.
129.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病原学符合率,探究影响被正确诊断为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市每个区选择1~2家肠道门诊,分月采集急性腹泻患者便标本,筛选符合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标准的病例纳入研究,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正确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结果 903例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病例纳入此次研究,共培养出志贺菌23例,实验室病原学确诊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率为2.55%。控制月份和地区因素,不同年份病原学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6,P<0.001)。出现里急后重症状(OR=2.798,95%CI:1.127-6.943)和发热(OR=4.172,95%CI:1.793-9.705)的患者更易被正确的诊断为确诊病例。结论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病原学符合率较低,建议结合患者是否出现里急后重及发热等临床症状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30.
2011年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11年1月-12月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填写个案调查表,用ELISA试剂盒检测A组轮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人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采用PCR检测腺病毒。结果 604例粪便标本中,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15.89%,人杯状病毒检出率18.71%,星状病毒检出率2.98%,腺病毒检出率4.80%,病毒混合感染27例。11月份轮状病毒检出率最高,10月份人杯状病毒检出率最高。结论 A组轮状病毒和人杯状病毒为北京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