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8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的采集与检测可为确定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提供线索和依据,有助确定风险环节,评价干预效果,提醒公众做好个人防护,是疫情防控中重要的一环。为满足北京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需求,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撰写了《物体表面新型冠状病毒样本采集技术规范》(DB11/T 1748-20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谱的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 选取2017-2019年北京市16区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样本,通过分离培养、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检测方法对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菌、O1/O139群霍乱弧菌和弯曲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北京市2017-2019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北京市2005~2006年分离的30株宋内氏志贺氏菌进行脉冲常凝胶电泳图谱特征。方法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 USA的统一方法进行脉冲常凝胶电泳,并对带型进行命名。采用BioNumerics图像分析软件做聚类分析。结果30株宋内氏志贺氏菌被分成17个带型,主要带型J16N11BJ0001到J16N11BJ0009的聚类相似性为92%,含概菌株占实验菌株总数的67%。结论建立北京市宋内氏志贺氏菌脉冲常凝胶电泳分析方法和初步带型数据库,获得了宋内氏志贺氏菌的主要克隆系。  相似文献   
14.
李爱文  贾蕾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168-169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喉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积极抗感染、吸氧、补痰、化痰、止咳对症等治疗。两组中若出现Ⅱ度喉梗阻患儿均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和体征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具有疗效好、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学习.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以期在教学改革中更好地实施PBL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拮抗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2-06—2014-12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n=48)与对照组(n=47)。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颅内外动脉IMT(内膜中层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获得改善,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颅内外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IM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拮抗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提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改善血脂水平,减小IMT,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古塞细蠓复合组细微结构的变化规律,为种间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雄性和雌性成虫主要特征细微结构的鉴别方法。结果研究发现古塞细蠓复合组雄性成虫不同种抱器端节形态、大小,端部端突形态、有无鬃毛而有异;第9背板有无中突、突的形态、大小,背板中部有无小鬃、数量、着生部位及第9腹板凹陷宽窄、深浅和膜上微毛有无等均因种而异;不同种其雄性成虫阳基侧突膨端体形态、大小,内外缘有无突起、突的多少、位置、突的形态、大小,有无角化现象、角化部位及程度而有变化。阳茎中叶的发育程度、形态、大小,内外缘和端、基部有无突、突的多少、形态,有无角化现象、角化部位、程度及阳茎中叶端部有无色斑、色斑形态、大小均因种而有别。雌性成虫受精囊的数量、大小、形态、基部有无短颈、端部有无斑纹,囊的角化程度、长宽比值和触须第3节膨大的程度、形状、感觉器窝的分布位置、窝的大小、形态,触须第3节与第4节的比值均有种间差异。结论研究发现古塞细蠓复合组雄性成虫抱器、第9背腹板、阳基侧突膨端体、阳茎中叶和雌性成虫触须及受精囊的细微结构有着种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大鼠模型肝癌组织中D-双功能蛋白(DBP)的表达及DBP诱导裸鼠肿瘤生长情况。方法 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大鼠8只,腹腔注射2-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模型组大鼠14只,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DBP表达。14只雄性SPF级BALB/c-nu小鼠,随机分为2组,用空质粒和DBP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epG2细胞,将2组细胞分别注射于裸鼠皮下,空质粒对照组8只,DBP高表达组6只,检测2组裸鼠成瘤的大小。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细胞癌模型组大鼠肝癌组织中DBP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大鼠肝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 10±0. 35vs 0. 67±0. 12,t=-7. 48,P 0. 05); mRNA表达也高于正常大鼠肝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70±0. 85 vs 1. 17±0. 72,t=-20. 46,P 0. 05)。DBP过表达组的裸鼠肿瘤体积显著大于空质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7590. 50±1867. 97) mm~3vs (1663. 78±420. 24)mm3,t=-39. 78,P 0. 01]。结论高表达的DBP在大鼠肝癌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促进作用,并且为肝癌的治疗和抑制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情况及病原体构成,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北京市15个区监测医院中首次就诊的10岁以下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病例基本信息及临床表现,并采集咽拭子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疱疹性咽峡炎病例744例,其中5岁及以下病例占86.83%,性别比(男:女)为1.23:1;手足口病病例1935例,5岁及以下病例占88.94%,性别比为1.40:1.两类病例的标本采集高峰都集中在5—7月.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为(1.08±1.32)d,手足口病的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为(1.12±1.3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4,P=0.336).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热的比例分别为67.20%和45.94%(x2=96.158,P<0.001).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例全部为轻症,而手足口病病例有21例(1.09%)发展为重症.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分别为401例(53.90%)和1362例(70.39%)(x2=64.640,P<0.001).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主要为其他肠道病毒(62.59%),而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A16(44.93%).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发病人群近似,均为5岁以下的儿童,男性略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均为5—7月.引起两者发病的病原体构成不同,临床症状也有所区别,疱疹性咽峡炎的预后较好.EV71、CA16、CA6和其他肠道病毒等都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所以应重视疱疹性咽峡炎,并参考手足口病进行病例隔离和环境消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10年北京市某职业学院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AHC)病例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 对AHC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每例患者感染来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70,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coxsackvirus A24 variant,CoxA24v),并用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株的VP1全长基因序列进行种系发生分析.结果 某职业学院AHC聚集性病例8天有15例患者发病,检测8例患者眼拭子样本,4例为CoxA24v阳性,共分离获得2株CoxA24v毒株.该2个毒株VP1全长基因序列组内核苷酸同源性为99.7%,与北京市2010年分离毒株亲缘关系最近,与印度2007年部分毒株亲缘关系次之.结论 本起疫情由一个CoxA24v病毒链引起,CoxA24v毒株VP1全长基因序列与2010年北京市株及2007年印度部分分离株有较高同源性.应加强AHC症状监测并密切关注引起该病的肠道病毒的变异,为防制AHC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