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分析西安市2011年1381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263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控制及有效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年西安市手足口病诊疗定点医院的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对263例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81例手足口病患儿中普通病例1088例(78.8%),重型病例为263例(19.0%),危重型病例为30例(2.2%),其中死亡3例(0.2%)。1381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性860例,女性521例,男女比为1.65︰1。2011年西安市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5~6月份和8~11月份发病例数较多,占全年的69.6%。手足口病患儿年龄分布以小年龄组为主,5岁以下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6.7%。1381例病例标本,检出EV71阳性859例,占病例数的62.2%。263例重型病例主要以EV71感染为主,占76.8%。30例危重型病例EV71阳性占90.0%。死亡病例全部为EV71型。263例重型病例中,均伴有皮疹,反复易惊、频繁肢体抖动、嗜睡等早期脑炎表现,50例(19.0%)患儿出现惊厥、抽搐表现,243例(92.4%)患儿出现病理征阳性;256例(97.3%)患儿出现发热,其中139例(52.9%)患儿最高体温波动于38.1~39.0℃,83例(31.6%)最高体温大于39.0℃,168例(63.9%)患儿白细胞显著升高,138例(52.5%)患儿血糖显著升高,168例(63.9%)患儿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其中以流感病毒及合胞病毒感染为主。结论西安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及地区等差异。反复易惊、频繁肢体抖动、嗜睡、高热、白细胞升高、血糖高及合并呼吸道病毒感染等临床特征是重型手足口病的警示信号,应该早期发现和干预。  相似文献   
32.
柴胡皂甙D对实验性大鼠肝癌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d,SSd)对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环氧化酶-2(cycloxvRenas-2,COX-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及CD34表达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与SSd抗肝肿瘤作用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n=20),对照组(n=10)与SSd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各组n=20).对照组给予(ig)等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ig)2 g/L二乙基亚硝胺(DEN,10 mg/kg),每周5次,同时各治疗组每天腹腔注射不同浓度SSd(2.0,1.5,1.0 mg/kg),至16 wk停药.分别于第6、12、16周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实验大鼠各期肝组织病理学结构的改变,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COX-2、ⅦGF及CD34的表达.结果:实验第6、12、16周,单纯造模组大鼠呈现典型的肝细胞损伤、增生硬化和肝癌形成的病理变化.SSd各治疗组大鼠癌结节数及灶的大小均小于模型组.镜下单纯造模组癌细胞呈多形性,异形性明显;相反,SSd各干预组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形性较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X-2、VEGF及CD34均在诱癌早期表达较少,肝癌期表达明显增强.SSd干预后,肝癌形成期COX-2、VEGF及CD34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与单纯造模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COX-2与VEGF(r=0.815,P<0.01),VEGF与MVD(r=0.862,P<0.01)以及COX-2与MVD(r=0.726,P<0.01)的表达均明显正相关.结论:SSd对实验性大鼠肝癌形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Sd下调肝肿瘤中COX-2的表达,抑制VEGF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抑制素(PHB)对HCV复制的影响。方法全长基因组HCV RNA体外转染人肝癌细胞系Huh7.5,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分别收集24、48、72、96 h培养上清液检测HCV拷贝数;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检测HCV核心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HCV感染细胞Huh 7.5-HCV的超微结构改变,鉴定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PHB在Huh 7.5-HCV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PHB对HCV RNA的复制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鉴定结果显示,成功构建HCV全基因组细胞模型。HCV RNA转染Huh7.5细胞24和48 h后,PHB 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13.41±1.35和16.45±1.76,与对照组(1.01±0.57和1.01±0.8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540、31.361,P值均0.01);PHB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PHB的RNA干扰质粒(shRNA-PHB)转染Huh7.5-HCV细胞24和48h后,HCV RNA的水平分别为64.32±5.49和84.45±7.06,显著高于对照组(shRNA-control组,10.52±1.57和16.34±2.97,t值分别为29.538、25.908,P值均0.01)。结论 Huh7.5-HCV细胞中PHB表达的升高可能与HCV RNA的感染有关,PHB蛋白对HCV RNA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4.
建立基于雨课堂融合CBL教学法结合床旁教学的传染病见习课程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通过问卷调查+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雨课堂的传染病见习课程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过程性评价联合终结性评价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广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对vacA重组工程菌表达产物包涵体的变性、复性,提高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建立ELISA方法,讨论VacA抗原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已经构建的表达VacA抗原的工程菌,用IPTG诱导,表达的包涵体通过系列条件的变性、复性、透析,并经活性鉴定.所制抗原用以包被ELISA板,建立ELISA方法并确定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工程菌可表达Mr3300的目的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条件优化后的包涵体经SDS-PAGE显示纯度达95%以上,活性经ELISA法测定正常人126例和blot电泳测定结果符合率为97.1%.结论:包涵体变性复性后生物活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作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制备的候选抗原及临床检测的诸多方法的抗原原料.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传染病学考试成绩和试卷分析,旨在评估试卷质量和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探讨教学策略的改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试题和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PSS、Excel软件及教学测量学统计处理试卷的难度系数、区分度、信度、效度和成绩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73.61分,标准差为10.58分,难度系数0.26,区分度为0.25,信度为0.82,效度为0.22,呈负偏态分布,及格率91.1%,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分布;试卷整体比较容易、区分度较好,其中客观题部分难度系数偏低且区分度一般,但各分项内容试题难度、区分度欠均衡。结论传染病学课程试卷总体情况基本达到了考试要求,课程整体教学效果较为满意;学生成绩较好,试卷客观题部分难度偏易,部分题型的难度和区分度不够理想,以后的试卷设计中应当注重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和疾病的临床思维为主,教学中应当强调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掌握。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脾大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回顾性分析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肝功能、骨髓涂片等结果。结果按Child-Pugh分级的A、B、C三组肝硬化患者中,切脾后血小板回升到正常的比例分别是97.6%(40/41)、79.2%(19/24)和60%(3/5);肝功能分级与术后的血小板数量恢复相关,肝功能损害越轻,血小板恢复越理想(P〈0.05);血小板恢复高低与术前骨髓增生情况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脾切除术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有效方法,术前肝功能整体评价可以帮助预测切脾后血小板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研究抑制素prohibitin(PHB)在肝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肝癌患者和健康人各82例血清PHB浓度。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HB在30例肝癌患者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收集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HB表达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HB在肝癌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浓度分别为227.97 pg/mL和55.78 pg/mL,肝癌患者血清PHB浓度明显高于健康人(Z=-4.532,P=0.000);肝癌患者血清中的PHB浓度与ALT、TBil、AFP呈正相关(r=0.337,P=0.034;r=0.431,P=0.006;r=0.319,P=0.045)。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HB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和86.7%,与正常肝组织(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HB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织亦明显升高;肝癌组织中PHB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AFP含量相关,即肿瘤低分化、TNMⅢ~Ⅳ期、AFP≥400μg/L的肿瘤组织中PHB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HB在肝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均高表达,分别与肝脏损伤的程度和HCC恶性程度相关,提示PHB可能参与HC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0.
丁石梅  屈伟  梁熹  贾晓黎  翟嵩  张欣  李梅  党双锁 《肝脏》2014,(9):650-652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观察89例干扰素治疗前和117例治疗后甲状腺功能的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干扰素治疗前的89例患者中,有23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4例;干扰素治疗后的117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为桥本甲状腺炎2例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2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5.828)、体内预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OR=35.393)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后诱发甲状腺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对体内预存大量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女性,要监测甲状腺功能,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