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持续监测ST段对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动脉动态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持续监测ST段变化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梗死相关动脉(IRA)动态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发病≤6h的55例(男40例,女15例,年龄39-80岁)AMI患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持续观察24hST段变化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对照。结果 (1)IRA未开通ST段持续抬高并伴有逐渐下降趋势.(2)溶栓疗法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成功后ST段迅速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3)所有患24h内均见有间断的ST段抬高和下降的波动性变化,尤其多见于溶栓成功早期。结论 AMI发病早期IBA处于动态的开放-关闭状态,持续监测ST段可较全面反应IRA变化。 相似文献
12.
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纤颤(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一种老龄化疾病,总的人群发病率为1.0%,60岁人群的发病率为6.5%,80岁人群的发病率高达30.0%,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1]。房颤的治疗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射频消融对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远期成功率可达70%[2]。房颤的治疗总体上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非药物治疗除射频消融外,还有外科手术(迷宫术)、起搏器防治(Medtronic的AT500及Vitatron的SELECTION900E起搏器)、埋藏型除颤器治疗等。尽管在非药物治疗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到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的结果,明确IVUS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1例患者IVUS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病变部位斑块特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者血管壁光滑或仅少量内膜增生;34例为软斑块;10例纤维斑块;6例钙化斑块;支架内膜增生5例;斑块破裂2例;壁内血肿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软斑块(脂质斑块)为主,多数发生阳性重塑,血管腔偏心明显;而阴性重塑者纤维、钙化斑块比例较大。比较中度狭窄病变的肉眼,计算机定量冠状动脉成像及IVUS测量的病变狭窄程度,发现肉眼观察的病变狭窄程度最高,IVUS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最小。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能更加精细地观察血管壁的斑块性质和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及维持量75mg/d,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h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25#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102例ACS患者,其中△A≤10%(包括负值)者43例(42.2%),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置入支架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高。结论ACS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抗血栓治疗中,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其发生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是否置入支架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①评价冠状动脉支架(CS)置入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情况;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复发缺血事件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关系.方法 ①所有入选患者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 h及1个月分别测定ADP(25 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②观察CS术后1个月内复发缺血事件的情况.结果 ①共入选患者42例,其中△A 24 h≤10%者18例(43%),△A1m≤10%者13例(31%);②在1个月的随访中,无一例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A1m≤10%的患者有1例发生脑梗死,1例复发心绞痛,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5.4%,△A1m>10%的患者未发现缺血事件.结论 ①一部分CS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有助于发现这部分患者;②氯吡格雷抵抗患者CS术后1个月内复发缺血事件增加. 相似文献
16.
心电图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心电图(ECG)改变与肺栓塞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0年12月至2004年11月,所有经肺螺旋CT证实为急性肺栓塞,并且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住院患者.评价他们的心电图改变与肺血管成像、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改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胸前导联T波倒置和S Ⅰ QⅢTⅢ与肺栓塞的严重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胸前导联T波倒置范围的左移,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可能在逐渐加重.肺血管床阻塞面积百分比(POPAB)>49%的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心电图出现胸前导联(V1-2)T波倒置的患者占83%,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组.通过分析15种急性肺栓塞(APE)常见的ECG改变,结果 发现这些ECG改变数目≥5个时或胸前导联T波倒置数目≥3个时,对大面积肺栓塞的筛查更有意义.结论 ECG改变对筛查大面积肺栓塞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冯某,男性40岁,因22年前剧烈活动后,出现心慌、胸闷,休息5~10 min自行缓解,后反复发作心悸,心电图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近几年来,心动过速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发作频率达210次/分,发作时血压降至90/60 mmHg,伴心慌、胸闷、气短、恶心、呕吐,持续3~4 h不能缓解.曾到多家医院诊治,用药效果不佳,后在国内某大医院住院行射频消融治疗,诊断为左侧隐匿旁道,先后进行两次射频消融手术(包括穿间隔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几年来发现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 (BRS)对心肌梗死 (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反映了自主神经的功能。BRS测定方法很多 ,而Smyth等发明的新福林升压法是被临床广泛应用且证明安全有效的一种。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BRS是MI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良好危险分层指标。近期ATRA MI(automomictoneandreflexe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了这一点。MI后反射性迷走神经张力异常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危险性较高 ,识别这些人群对决定临床治疗有价值。而药物或其他方法对BRS的调节作用也许是减少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一种新方法。但其保护机制仍在研究中 ,这将可能产生治疗或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左、右心房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2型(AT2-R)、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的mRNA表达情况。方法:取23例因心脏痛住院接受开胸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右心耳组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测定AT1-R、AT2-R和CYP11B2 mRNA在左、右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右心房相比,AT1,-R mRNA在左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有增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AT2-R mRNA在左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了21.3%(P〈0.05)。CYP11B2 mRNA在左、右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没有差异。结论:AT1-R可能主要介导了左心房结构重构,AT2-R mRNA表达升高可能是对左心房结构重构的一种适应和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