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28篇 |
免费 | 311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32篇 |
基础医学 | 252篇 |
口腔科学 | 91篇 |
临床医学 | 828篇 |
内科学 | 302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95篇 |
特种医学 | 2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651篇 |
综合类 | 1880篇 |
预防医学 | 565篇 |
眼科学 | 42篇 |
药学 | 717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202篇 |
肿瘤学 | 1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43篇 |
2022年 | 153篇 |
2021年 | 162篇 |
2020年 | 162篇 |
2019年 | 175篇 |
2018年 | 129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135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286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326篇 |
2010年 | 285篇 |
2009年 | 298篇 |
2008年 | 338篇 |
2007年 | 332篇 |
2006年 | 432篇 |
2005年 | 354篇 |
2004年 | 322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38篇 |
2001年 | 214篇 |
2000年 | 208篇 |
1999年 | 142篇 |
1998年 | 157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72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3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正常和恶性前列腺上皮细胞都是一个有力的促有丝分裂因子。循环中大多数IGF-1和IGF结合蛋白-3(IGFBP-3)结合而束缚了生物利用度。多重研究表明血清高的IGF-1和或低的IGFBP-3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危险性有很大关系。IGF-1和IGFBP-3编码区域的多态性与增高的血清蛋白水平有关。为了探讨其血清浓度及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危险性的关系,我们采取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一组中年人IGF-1的胞嘧啶-腺苷(CA)重复多态性位点和IGFBP-3的丙氨酸32甘氨酸多态性位点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促进肢体动静脉内瘘(AVF)术后成熟的疗效及治疗AVF血栓性阻塞的效果。方法:用疏血通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于AVF手术后预防性治疗各50例,用疏血通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AVF阻塞各20例,每日1次,7d为1疗程;对比AVF成熟情况、复通效果、透析时能达到的最大血流量及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疏血通促进AVF成熟良好率显著高于香丹(χ^2=4.336,P〈0.05)。疏血通与尿激酶对内瘘部分阻塞的复通效果相当,但对完全阻塞无效。疏血通和尿激酶治疗后血浆黏度值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0.01);而香丹注射液虽能改善血浆黏度值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但对纤维蛋白原无影响(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更好地促进肢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血管通路成熟,并能替代出血风险较大的尿激酶治疗AVF血栓形成致血管部分阻塞,可作为维护HD血管通路的常规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83.
前列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25万新发病例。随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的出现及其应用的推广,前列腺癌在尚局限于原位、可治愈的早期阶段就可被诊断。当前在美国,约20%的原位前列腺癌患者虽经过有效的局部治疗,病情仍将继续进展、发生远处转移;而约15%的患者一开始就被诊断有远处转移。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在一定时期内对雄激素剥夺(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治疗有效,然而最终几乎所有患者都将发展为“雄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castrat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CRPC),对于这些病例,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小脑蚓部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患者主要MRI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46例小脑蚓部寄生虫病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年龄、临床症状等进行总结,并行头颅MRI检查,分析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不同分期的MRI表现。结果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以癫痫为主要首发症状、饮食习惯不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青壮年好发。MRI特点:散在单个寄生,病灶小、数量多、分布广,76.2%(35/46)的患者为多发病灶。46例患者中,共存期24例(52.2%)、退变死亡期9例(19.6%)、钙化期13例(28.32%)。MRI表现:(1)共存期多示单个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囊壁及头节不强化,囊内可见点状头节。T1低信号、头节点状高信号;T2高信号、头节点状低信号。(2)退变死亡期虫体增大、不规则,T1示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高信号、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低信号;T2示虫体及周围水肿区为高信号、囊虫壁不规则环状或结节状低信号,形成寄生虫病特异性改变—靶型病灶。病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环状明显强化。(3)钙化期病灶表现为无信号或单个或多个点状低信号,无水肿带、增强无变化。结论小脑蚓部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与MRI表现均具有较大特征性,二者结合往往可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5.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臭氧治疗术在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治疗术在椎间盘突出症(LDH)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80例临床有明确腰背痛及坐骨神经性疼痛,经CT、MRI确诊为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椎间盘膨出7例、突出69例、脱出4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盘臭氧治疗术,盘内注入臭氧量2~8 ml,椎旁间隙注入10~15 ml,O3浓度为40~50 μg/ml.结果 80例患者,80%术后立即症状缓解、疼痛减轻.术后1周有效率达95%,随访3个月、6个月,有效率均上升至96.25%.治疗后1周~3个月疗效达到优和良的比例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3~6个月后疗效优良的比例无明显差异.结论 CT引导下经皮椎间盘臭氧治疗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方法简便、准确、安全.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期间组织因子途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包括6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50例健康成人。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活性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抗原测定用ELISA法;凝血因子Ⅶ(FⅦ)促凝活性测定采用一期凝固法,FⅦa水平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凝血酶原(FⅡ)及纤维蛋白原(Fbg)相对活性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及凝血酶时间法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TFPI活性与TFPI抗原和FⅦa均显著增加(P<0.01),而血浆中FⅦ:C无显著变化(P>0.05),FⅡ及纤维蛋白原(Fbg)亦显著增加(P<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患者血浆中TF活性、TF抗原均升高(P均<0.01),TFPI活性、TFPI抗原均降低(P<0.05),而血浆中FⅦ:C、FⅦa、FⅡ及纤维蛋白原显著增加(P均<0.01)。两病例组比较,AMI组TF活性、抗原及纤维蛋白原升高更为显著(P<0.01);AMI组TFPI活性、抗原增加,而AICS组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FⅦ:C在AICS组显著升高(P<0.01),而血浆FⅦa及FⅡ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和AICS的发生存在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但其组织因子途径改变并不相同,患者内皮功能受损,血液存在一定的高凝倾向。 相似文献
87.
88.
89.
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胃腺癌MGC—803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野生型P53基因诱导人胃腺癌MGC-803细胞凋亡的现象,探讨野生型P53基因导入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构建含目的基因P53腺病毒载体(AdCMV P53),转染P53基因表达缺失的人胃腺癌细胞MGC-803。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及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转染人胃腺癌细胞MGC-803后,流式细胞仪显示75.7%细胞生长停滞在G0/G1期,20.8%的细胞发生凋亡;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呈阶梯DNA区带图谱(DNA ladder);AdCMV P53转染组可见细胞凋亡,细胞核内有特异性的蓝黑色团块。结论 野生型P53基因通过诱导MGC-803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0.
特殊毁损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报道特殊毁损性创面的修复与重建.方法1993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147例患者的毁损性创面175处,其中电烧伤96例,热压伤18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癫痫发作等原因烧伤18例,药物渗漏、创面感染致深部组织坏死6例,放射性烧伤3例,化学烧伤2例,爆炸伤2例,冻伤2例.175处毁损性创面应用局部皮瓣,前臂逆行岛状皮瓣,胸大肌皮瓣,胸三角皮瓣,背阔肌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胫前、胫后动脉岛状皮瓣等修复.创面缺损范围1cm×1cm~20cm×28cm,皮瓣最大22cm×30cm,最小1.5cm×2.0cm,同时行去细胞异体肌腱移植,修复缺损肌腱7例.结果169个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6个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经切除坏死痂皮植皮愈合;7例去细胞异体肌腱移植全部成活.28例经4个月~8年随访,功能、外形均满意.结论根据毁损性创面部位、范围和程度,选择不同类型的皮瓣进行修复和去细胞异体肌腱移植,是恢复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