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41.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空腹血清胰岛素(Ins)水平分为:正常胰岛素组(A组)37例、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组(B组)25例。行冠脉介入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依据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两组患者均于术后1周、6个月行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据心肌呈色分级(MBG)分析,A、B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CI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示A组LVEF较术后1周时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组亦有一定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6个月时LVEF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MI伴胰岛素水平升高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观察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AMI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文献,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15年9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按预先设计的表格提取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治疗时间、年龄、样本量、剂量及评价指标。纳入文献首先进行异质性分析,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值)及其95%CI为合并效应量。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AMI患者875例,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B级。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AMI患者再通率〔OR=2.63,95%CI(1.95,3.54)〕、完全再通率〔OR=2.85,95%CI(2.09,3.89)〕高于尿激酶,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OR=0.42,95%CI(0.27,0.65)〕、轻微出血发生率〔OR=0.52,95%CI(0.33,0.81)〕、出血发生率〔OR=0.41,95%CI(0.28,0.62)〕低于尿激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治疗AMI患者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05,1.12),P=0.07〕。结论 与尿激酶相比,国产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AMI患者血管再通率高,MACE发生率低,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3.
目的 评价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应用左西孟旦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CHF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6例)和左西孟旦组(2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左西孟旦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左西孟旦注射液,初始10 min给予负荷量12 μg/kg静脉注射,继而以0.1 μg·kg-1·min-1微量泵入,1 h后将输注速率增至0.2 μg·kg-1·min-1持续23 h,5 d后以同样方法给予第2次治疗。观察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10 d血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呼吸困难情况、全身状况评估、6分钟步行试验;用药后10 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显效率;3个月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监测用药前30 min及用药后1、12、24 h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用药前及用药后24 h、10 d血红蛋白(Hb)、血肌酐(Scr)、血钾值;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前,两组BNP、LVEF、SV、呼吸困难情况、全身状况评估和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10 d,左西孟旦组BNP、呼吸困难情况和全身状况评估均低于对照组;LVEF、SV和6分钟步行试验均高于对照组(P<0.05)。左西孟旦组NYHA显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265,P=0.022)。用药期间左西孟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3/24),对照组为3.8%(1/26)。用药3个月内,对照组再住院率为23.1%(6/26)、病死率为11.5%(3/26),左西孟旦组分别为8.3%(2/24)、8.3%(2/24)。两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18、0.142,P=0.155、0.706)。两组用药前后HR、R、SBP、DBP、Scr、血钾和Hb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R、血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老年CHF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分级,增加LVEF,且不增加再住院率和病死率,但有增加低血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4.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APTE-PAH)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C-反应蛋白(CRP)、正五聚蛋白(PTX)3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发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急性肺栓塞(APTE)患者84例,入院即刻采血测定血清PTX3、BNP、CRP,给予规范的抗凝治疗,部分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根据入院后超声心动图测定的肺动脉压力,将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PAH组)和肺动脉压力正常组(non-PAH组),比较两组血清PTX3、BNP、CRP水平,记录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BNP、CRP、PTX3对APTE-PAH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和用药情况相似。PAH组肺动脉压力、三尖瓣反流速度较non-PAH组显著升高(均P0.05)。PAH组BNP和PTX3水平较non-PAH组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APTE-PAH发生的危险因素;BNP、PTX3高水平与APTE后PAH发生相关。ROC分析发现,以BNP 273 pg/ml为截点值,入院时BNP对APTE-PAH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2.5%和83.3%;PTX3的截点值为5.29 ng/ml时,入院时PTX3对APTE-PAH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0%和83.3%。根据ROC分析获得的PTX3截点值5.29 ng/ml,将入选患者分为第1组(PTX3≤5.29 ng/ml)和第2组(PTX35.29 ng/ml),第2组APTE-PA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第1组(P0.01),两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TE患者入院时血清BNP、PTX3水平可能是APTE-PAH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APTE-PAH初步诊断的生物学标志物,且PTX3较BNP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IL-8浓度水平变化结合同时导管法左心室造影(LVG)心室容积、压力及形态的变化,探讨IL-8在AMI后急性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首次前壁AMI患者62例根据入院即刻LVG结果分为LVA形成组(29例)和无LVA组(33例).均于发病后6、12、18、24、48、72 h采血检测IL-8.于PCI完成后即刻及6个月复查时行LVG,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WMS)、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随访6个月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①wA形成组自AMI发作至再灌注时间较无LVA组明显延长(t=2.35,P<0.05),同时Killip 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χ2=12.63,P<0.05).②LVA形成组血浆IL-8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LVA组[(0.64±0.08)μg/L与(0.53 ±0.09)μg/L,t=2.17,P<0.05],同时峰值时间显著早于无LVA组[(8.12±2.01)h与(10.5±2.65)h,t=2.42,P<0.05].③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LVEF、LVESVI、LVEDVI、WMS和LVEDP各参数均优于有LVA形成组[t值分别为2.57,2.02,2.32,2.43,1.99;2.55,2.41,2.22,2.17,2.62,P均<0.05).④LVA形成组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梗死后心绞痛、NYHAI≥3级心力衰竭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18.51%与3.03%,χ2=14.92;40.74%与18.18%,χ2:23.27;17.24%与3.03%,χ2=16.01;P均<0.05).结论 血浆IL-8水平在AMI后LVA形成患者中明显高于无LVA者,且与左心室重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提示心肌血管免疫炎症递质IL-8的过度激活参与了AMI后LVA的形成过程,并影响着AMI后左心室重构和LVA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6.
目的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心室收缩同步性及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及左心室造影(LVG)确定合并室壁瘤者共326例,根据PCI施行的时间分为4组:A组32例(〈3h)、B组89例(≥3h且〈6h)、C组129例(≥6h且〈12h)、D组76例(AMI后1周),4组患者于PCI后1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RNA),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功能、舒张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功能参数及反常室壁容积指数(PVI);AMI后6个月随访时重复测定上述参数,并随访3年,记录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8h,第5天及24周测定血浆BNP质量浓度。对数据行方差分析和,检验。结果AMI后6个月随访时,A、B、C3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D组明显增高(F=5.81,P〈0.05),而相角程(PS)、半高宽(FWHM)明显降低(F=5.90和6.80,P均〈0.05);A组反常容积消失病例数明显高于B、C、D组,且A组PVI明显低于B、C、D组[分别为(12.08±2.07)%、(15.43±2.39)%、(16.49±2.47)%、(20.41±3.68)%,F=4.32,P〈0.05]。D组发病后18h、第5天和第24周血浆BNP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12.30±2.24)彬L与(9.85±2.60)μg/L,(9.47±1.95)μg/L与(6.65±1.56)μg/L,(5.36±1.43)μg/L与(3.27±1.12)μg/L,F=5.19,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9,P〈0.05),但均低于D组。住院期间及术后3年随访A,B,C3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和3年随访时死亡率[6.25%(2/32)与3.12%(1/32),8.99%(8/89)与5.62%(5/89),9.30%(12/129)与7.76%(10/129]均低于D组[21.05%(16/76)与17.11%(13/76)]∥分别为91.3和10.05,P均〈0.05。结论对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开通越早、越充分,才能越有效地抑制并逆转LVA的形成,提高左心室功能,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7.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功能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52例初诊的AMI合并T2DM患者,随机分为超负荷剂量组(24例,氯吡格雷600mg)和常规负荷剂量组(28例,氯吡格雷300mg)。测定两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变化情况;行PCI治疗后,术后即刻对病变血管行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PAR术前两组比较差异元统计学意义,术后90min、术后24h,超负荷剂量组MPAR明显低于常规负荷剂量组;术后MBG3级获得率超负荷剂量组明显高于常规负荷剂量组(79.2%比32.1%,P〈0.01)。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抑制AMI合并T2DM患者MPAR,改善心肌灌注,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216例糖尿病AMI患者,按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分组.A组:无心绞痛史者78例;B组:梗死前48 h内有心绞痛史者13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 h内行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动态监测血浆坏死炎症标记物的变化;术后2周行99Tcm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住院期间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峰值和脑钠素、肌钙蛋白Ⅰ、白细胞介素-8峰值浓度均低于A组(均P<0.05).②左心室收缩功能: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峰射血率和左心室峰射血时间均好于A组(均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B组左心室峰充盈率和左心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均P<0.05).③B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通过抑制糖尿病AMI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过度激活,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药物保守治疗患者血清铁蛋白、血脂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0例,在给予吸氧、抗凝、扩张冠脉血管等治疗的基础上, A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 B组口服瑞舒伐他汀20 mg/d, C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抽取静脉血,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血清铁蛋白、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治疗16周后血清铁蛋白、血清LDL、oxLDL、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B组较A、C组降低明显(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非PCI药物保守治疗患者早期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清铁蛋白、血清LDL、oxLDL、hs-CRP水平,降低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减轻炎性反应,能起到稳定斑块、抗栓、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病情稳定的165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由护士施行健康教育.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再次住院及预后的情况,分析2种护理方法对心力衰竭合并心房纤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