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血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代谢组学在糖尿病胃轻瘫研究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ein,STZ) 80 mg/kg 1周后,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建立2型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动态检测空腹血糖(FBG)变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检测造模前,造模1、2、4、6、8周后大鼠血液代谢谱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大鼠作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BG持续升高,FFA、TG、TC明显升高,血清INS含量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代谢谱与正常对照组完全区分,并随时间变化逐渐偏离;PLS-DA分析显示,2组的血液代谢物能很好的区别开.[结论]2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液代谢组学发生明显变化,血液代谢组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02.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技术对51例肝脏疾病患者血清进行检测,以观察血清层粘连蛋白(LN)含量在肝病中的变化。结果发现肝癌(20例)、肝硬化(16例)病人血清LN水平明显增高,而急性肝炎患者(15例)并无明显升高,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因而提示,血清层拈连蛋白含量与肝脏疾病慢性纤维化,癌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3.
近年发现的另一种雌激素受体(ER)亚型-ERβ,促使人们对雌激素在胃肠生理功能和结肠癌形成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克隆细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47例原发性肝癌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及β-连环素蛋白(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原发性肝癌临床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正常肝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β-catenin蛋白无异常表达;在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蛋白无表达、有2例(20%)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在47例肝癌组织中有30例(63.8%)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31例(65.9%)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P〈0.01)。Survivin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Surviv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的表达率为92.9%(26/28),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21.1%(4/19);β—catenin蛋白在原发性肝癌复发组中的异常表达率为89.2%(25/28),在无复发组的表达率为31.6%(6/19)(P〈0.05)。在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的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3.3%)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而在β—catenin蛋白出现异常表达的3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8例(90.3%)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两种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具有一致性,且呈正相关(r=0.6324)。结论: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复发密切相关,它们可能成为预测肝癌术后有无复发的一项指标。Survivin蛋白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中具有密切的关系,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5.
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电子内镜下胃肠粘膜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电子内镜观察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后胃肠粘膜病变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确诊患者64例,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分别内镜检查,观察胃肠粘膜病变特点。【结果】治疗前胃肠粘膜均有广泛粘膜下出血斑点,重者糜烂、溃疡。粘膜病变检出率依次为十二指肠52(81.2%),胃48(75.0%),回肠末端34(53.1%),结肠32(50.0%)。治疗2周后复查,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明显减轻,出血斑点消失,四周后观察有些溃疡并未完全愈合。结肠病变治疗2周粘膜病变明显减轻,4周后粘膜恢复正常。【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胃肠粘膜病变。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激素影响溃疡愈合,因此在治疗同时应当加用抑酸药及粘膜保护剂,以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0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还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肾活检90%有肾脏病变,尸解资料表明发病率为10-75%。我们根据近年来循证医学的最新进展结合自己的临床和科研实践,提出了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热瘀,从而确立了清热养阴化瘀通络治疗的方法。观察了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水提物对豚鼠慢性湿疹模型治疗效果。方法豚鼠24只,采用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FB)建立皮肤湿疹模型,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复方醋酸地塞米松软膏(阳性对照组)和苦参水提取物(药物治疗组),对湿疹部位皮肤连续涂抹给药14 d,以左、右耳质量之差来评价皮肤炎症肿胀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T helper,Th)细胞Th17(CD4+IL-17A~+T)的比例;qPCR检测耳片组织中维甲酸相关的孤儿受体γ(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RORγt)和IL-17A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RORγt和IL-17A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结果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豚鼠皮肤肿胀度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药物治疗组不仅降低外周血炎症细胞Th17所占比例,并且能显著降低转录因子RORγt)和IL-17AmRNA相对表达量(P 0.05,P 0.01);同时,RORγt和IL-17A蛋白也均明显下降(P 0.05)。血清中细胞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明显降低(P 0.05),而抑炎细胞因子IL-10则显著上升(P 0.05)。结论苦参水提物能够调节Th17细胞的分化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有效治疗湿疹。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柴胡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失眠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在线数据库筛选小柴胡汤的活性成分、药物靶点以及GERD和失眠的疾病靶点;取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交集靶点的相互作用;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和分析“活性成分-靶点”“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疾病”、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BioGPS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定位,结合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器官/组织”网络;使用AutoDockVina进行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结果 小柴胡汤治疗GERD合并失眠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山奈酚、黄芩素等多种化合物,关键靶点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肿瘤蛋白53(TP53)等,与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炎症应答、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相关,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途径、AGE-RAGE信号...  相似文献   
109.
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一大批有志之士经过50多年的艰难探索,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教育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今的教育将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中西医结合教育改革,要找准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明确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进一步完善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层次;加强教材建设;合理课程设置;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力量建设等。总之,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特别需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超声内镜 (EUS) 明确肿物 (6 mm≤长径≤13 mm) 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 92 例患者, 在对患者实施静脉麻醉且气管插管状态下, 先采用改良的 ESD 剥离小肿物, 暴露到一定程度后, 采用橡皮圈套扎肿物, 然后进行圈套器套扎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出血、 穿孔情况, 观察肿物切除的完整性、 标本大小, 对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术后对患者进行 6 及 12 个月的胃镜及 EUS 随访。结果 92 例胃固有肌层小肿瘤均一次完整切除, 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9.2±2.3)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 (2.6±0.5) mL, 切除后穿孔 3 例, 均于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联合尼龙绳结扎闭合创面。术后观察 1 周均无迟发性出血、 穿孔等情况发生; 标本大小 6 mm×5 mm~13 mm×12 mm, 术后病理诊断胃间质瘤 73 例 (均为极低危险度), 胃平滑肌瘤 18 例, 胃神经纤维瘤 1 例; 术后随访 12 个月, 均未见残留、 复发等情况。结论改良 ESD 联合橡皮圈套扎切除治疗胃固有肌层小肿瘤的疗效确切、 安全, 可完整切除病变, 得到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对评估肿瘤性质、 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