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9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胰管损伤主要包括胰管狭窄和断裂,可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胰腺手术、胰腺恶性肿瘤或腹部创伤。由于胰腺的解剖特点特殊,早期发现和诊断胰管损伤比较困难,治疗标准尚未统一,我们现就胰管损伤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2.
乙酰胆碱酯酶基因治疗猫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转导对贲门失弛缓症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 36只家猫均分为 4组 ,第 1组为正常对照组 ;其他 3组采用胃镜下食管下端括约肌 (LES)处环形注射氯苄烷铵(BAC)的方法建立猫贲门失弛缓症模型 ,在注射BAC 8周后胃镜下LES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 (模型对照组 )、空载病毒AdGFP(AdGFP组 )和表达乙酰胆碱酯酶 (AChE)的腺病毒AdAChET(AdAChET 组 )。1 0d后通过RT 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ChE在LES中的表达 ,并观察食管压力 (LESP)的变化。结果 RT PCR证实AdAChET 组可扩增出针对目的基因的AChET 片段 ,免疫组化显示AdAChET 组在平滑肌组织中有AChE阳性表达 ,AdGFP组和模型对照组无AChE阳性表达。AdAChET 组平滑肌组织的AChE活力较模型对照组和AdGFP组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食管测压显示治疗后AdAChET组LESP下降较AdGFP组和模型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编码AChET 基因腺病毒AdAChET 能松弛LES ,降低LESP ,说明AChE减少在贲门失弛缓症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3.
背景:米曲菌胰酶片是含有米曲菌酶和胰酶的口服双层包膜复合消化酶制剂,在国外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已有数十年.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症状疗效和安全性的资料。目的:评价米曲菌胰酶片对中国人群消化不良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安慰剂交叉对照试验设计,在上海地区7个临床中心,对有消化不良症状的门诊患者先予安慰剂治疗1周,症状积分改善〈50%者中共有151例[男76例,女75例,年龄22~67岁,平均(44.67±6.46)岁]完成疗效观察研究,79例随机进入流程A(予米曲菌胰酶片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1周药物清洗期;再予安慰剂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72例进人流程B(予安慰剂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1周药物清洗期;再予米曲菌胰酶片2片tid,餐后立即服用,治疗2周)。分别于研究流程的第1、8、22、29和43d评估消化不良症状积分。结果:经米曲菌胰酶片治疗2周,患者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下降幅度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27.64±1.77降至9.72±1.33对从23.99±1.28降至22.03±1.40,P〈0.01)。根据症状积分改善幅度.米曲菌胰酶片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效果依次为腹胀、腹泻、嗳气、腹痛、食欲不振和上腹部烧灼感。米曲菌胰酶片治疗消化不良症状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安慰剂(89.6%对21.7%,P〈0.01)。研究过程中无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米曲菌胰酶片用于治疗中国人群的消化不良症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4.
肝硬化腹水合并睾丸鞘膜积液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水合并睾丸鞘膜积液者并不多见 ,临床上易漏诊 ,不及时处理易合并感染 ,死亡率高。现对我院 1990~ 2 0 0 0年间住院确诊肝硬化腹水合并睾丸鞘膜积液的 11例患者进行分析。一、资料10例系肝炎后肝硬化 ,1例系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其中2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年龄为 2 2~ 6 5岁。二、结果经透光试验和B超检查确诊 ,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 4例 ;1例合并腹股沟斜疝 ;其余均系单纯睾丸鞘膜积液。病程中合并鞘膜积液感染 3例 ;1例因感染不能控制而死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水及不同程度的阴囊部胀痛。合并鞘膜积液感染者均伴有发热、…  相似文献   
35.
近年发现,无论是消除致病因素或是应用有效抗纤维化药物,都可逆转患者及模型动物的肝纤维化。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南于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信号激酶(ERK)信号通路在多种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建立肝纤维化自发逆转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检测MAPK/ERK信号通路的活性,以揭示该通路与肝纤维化逆转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6.
朱蓉  林勇  杨秀疆  谢渭芬 《胃肠病学》2004,9(3):185-185
病例:患者男,72岁,于2004年1月初无诱因出现脐周疼痛,解稀水样便,伴少量黏液,每日4~8次,稍有里急后重感,无脓血便,便后腹痛可缓解。至1月中旬,症状无缓解,大便中出现白色片状物,患者自服氯霉素片,症状仍未明显好转。查白细胞4.07×109/L,血小板101.5×109/L,红细胞1.5×1012/L  相似文献   
37.
38.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顾波峰  姚定康  谢渭芬 《肝脏》2003,8(3):53-5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primarybiliarycirrhosis ,PBC)是一种以肝内中小胆管的非化脓性进行性炎性损伤为特征 ,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的自身免疫病。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假说众多 ,而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子模拟学说 ,现就PBC发病机制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一、抗线粒体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AMA) ,共有M1~M99个亚型 ,其中M2 亚型是PBC的特异性抗体 ,AMA M2 存在于约 95 %的PBC患者血清中 ,它被视为PBC的血清学标志。AMA M2 的靶抗原是一酶家族成员———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 2 含氧酸脱氢酶复合体 ( 2 OADC)。 2 …  相似文献   
39.
各种肝病导致肝功能衰竭的最重要原因是缺少正常、完整功能的肝细胞。肝移植是迄今为止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但因供肝不足、费用高且需终身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诸多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肝细胞移植(HCT)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对受体影响较小、费用相对低廉并可多次操作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评价奥利司他结合低热卡饮食在治疗肥胖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体重指数 (BMI)在 2 7和 4 0之间 ,伴有肝功能异常的NAFLD患者 6 0例 ,给予奥利司他 12 0mg ,每日 3次 ,进食时服用 ,结合低热卡饮食 ,共治疗 2 4周。 结果 ①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体重和BMI均有下降 ,下降率均达治疗前的 (10 .76± 4 .5 2 ) %。②治疗 12周后常规肝功能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γ 谷氨酰转肽酶 (GGT)及总胆红素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 ,并维持至整个 2 4周 (P值均 <0 .0 5 )。③治疗后肝CT密度值 [分别为 (37.2 9± 13.17)Hu和 (49.2 0± 12 .2 4 )Hu]及肝 /脾密度比值 (分别为 0 .70± 0 .2 3和 0 .94± 0 .2 5 )均显著增加 (P值均 <0 .0 1)。④ 5 8例中 5 0例(86 .2 % )肝功能改善 ,其中 4 7例 (94 % )同时伴有CT肝 /脾密度比值的增加 ,8例治疗后肝功能未改善 ,但其中 5例肝 /脾CT密度比值增加 ;5 2例 (90 % )肝 /脾CT密度比值较治疗前增加 ,且其中 4 1.4 %患者肝 /脾CT密度比值增至≥ 1,仅 6例肝 /脾CT密度比值下降 ,然而其中仍有 3例肝功能有改善。⑤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 ,治疗前后也有显著改善 (治疗前分别为 36 .6 7%和 6 1.6 7% ,治疗后分别为 2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