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4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研究报道甚多,1989年Joseph等报告一些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不明显,但血小板超微结构发现α颗粒数已明显减少,说明血小板电镜检测法客观而准确。现将我们在1992年1~4月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与血小板α颗粒和TXB_2等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3.
单胺氧化酶B基因微卫星多态与帕金森病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单胺氧化酶B(MAOB)基因第二内含子中鸟嘌呤、胸腺嘧啶(GT)二碱基重复的微卫星多态位点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在上海汉族人群中选择67例散发PD患者为PD组和204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运用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精确计算出微卫星等位基因片段大小,进而分析该多态在PD易患性中的作用。结果 该位点短片段(≤170bp)等位基因的分布在:PD组中明显高于与对照组(x^2=11.28,P=0.001),而172bp等位基因在PD组中亦明显低于与对照组(x^2=5.16,P=0.023)。结论 MAOB基因GT二碱基重复多态位点与本组PD患者的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64.
背景:培高利特与美多巴都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愈后的影响尚有争议,神经影像学的进展使得定量评价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的预后影响成为可能。 目的:采用^99Tc^m-RODAT-1多巴胺能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结合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培高利特、美多巴作为起始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后及对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安慰剂对照实验。 单位: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神经内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内科与核医学科。 对象:选择2002—02/07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内科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未经任何药物治疗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12例/组。所有人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试验,诊断符合英国帕金森病协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本实验经过长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干预措施: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美多巴组患者接受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多巴胺转运体行单光于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显像检查后,分别服用各自药物,每粒安坦、培高利特、美多巴胶囊含药物分别为0.05,0.05.125mg。第1周时1粒/次,1次/d;以后每周的日剂量较上周13剂量增加1粒,治疗1个月使13剂量分别达到0.2。0.2,500mg。此后维持剂量恒定,治疗6,10个月分别用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患者治疗10个月后,分别进行脑纹状体多巴胺转运体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成像,半定量法分析受累肢体同侧或对侧纹状体^99Tc^m-TRODAT-1的特异性摄取值。 主要观察指标:①比较3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 -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②比较3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实验纳入患者36例,治疗10个月后3组各脱落1例,最终33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治疗10个月后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的变化:治疗10个月后,美多巴组受累肢体同侧、对侧^99Tc^m-TRODAT-1特异性摄取值降低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安坦对照组、培高利特组[(46.3&;#177;19.4)%,(28.9&;#177;13.0)%,(34.4&;#177;18.1)%;(47.5&;#177;20.8)%。(31.8&;#177;15.6)%.(33,8&;#177;17.2)%;P均〈0.05]。②各组治疗前后联合帕金森病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个月后安坦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但美多巴组.培高利特组均明显下降[(15.5&;#177;8.68).(6.4&;#177;9.05)分;(15.8&;#177;6.75),(10.36&;#177;8.30)分;P均〈0.05]。 结论:美多巴,培高利特虽都能对早期帕金森病起到有效治疗,但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同。美多巴可能会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凋亡而使病情恶化,培高利特则不影响帕金森病的预后,更适合作为早期帕金森病治疗的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65.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应用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magretic resonanic spectroscopy,MRS)在帕金森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行^1H-MRS检查,均检测双侧纹状体及黑质代谢产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胆碱的含量及比值。结果:帕金森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双侧纹状体NAA(左:11.43&;#177;3.18比15.26&;#177;3.45;右:10.32&;#177;4.06比15.79&;#177;2.93),NAA/肌酸(左:1.54&;#177;0.36比2.18&;#177;0.46;右:1.59&;#177;0.42比2.27&;#177;0.51)、NAA/胆碱、胆碱/肌酸均显著减少(P&;lt;0.01,P&;lt;0.05),胆碱、肌酸显著增加(P&;lt;0.05)。双侧黑质区NAA,NAA/肌酸、NAA/胆碱显著减少(P&;lt;0.05),胆碱、肌酸、胆碱/肌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帕金森病组予美多巴治疗1个月后复查,结果纹状体区NAA,NAA/肌酸有上升趋势(P&;lt;0.05)。结论:MRS可反映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存在神经元功能障碍,揭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理及生化改变,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BH)基因Taq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对长海医院及北京军区总医院2001-09/2003-12收治的135例帕金森病患者、138例健康对照个体中观察了DBH基因和COMT基因两种多态的分布,通过比值比分析各自及联合后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结果:DBH基因A2/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正相关(OR=2.094,95%CI:1.133~3.922),病因分数为0.522,A1/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存在负关联(OR=0.468,95%CI:0.241~0.893),预防分数为0.532;COMT多态本身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无关,但与DBH基因A1/A2基因型协同作用,G/G基因型使患帕金森病风险增加至5.6倍,病因分数达0.822,G/A基因型减少帕金森病风险(OR=0.227),预防分数为0.772。结论:DBH基因TaqⅠ及COMT基因NlaⅢ多态单独作用对帕金森病易患性的影响是微弱的,两者协同作用改变了研究群体的帕金森病易患性。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 beta hydroxylase,DBH)基因Taq Ⅰ多态及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NlaⅢ多态相互作用对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对长海医院及北京军区总医院2001-09/2003-12收治的135例帕金森病患者、138例健康对照个体中观察了DBH基因和COMT基因两种多态的分布,通过比值比分析各自及联合后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结果:DBH基因A2/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正相关(OR=2.094,95—,CI:1.133~3.922),病因分数为0.522,A1/A2基因型与帕金森病存在负关联(OR=0.468,95%CI:0.24l~0.893),预防分数为0.532;COMT多态本身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无关,但与DBH基因A1/A2基因型协同作用,G/G基因型使患帕金森病风险增加至5.6倍,病因分数达0.822,G/A基因型减少帕金森病风险(OR=0.227),预防分数为0.772。结论:DBH基因TaqⅠ及COMT基因NlaⅢ多态单独作用对帕金森病易患性的影响是微弱的,两者协同作用改变了研究群体的帕金森病易患性。  相似文献   
68.
帕金森病 (PD)作为一种危及人类生存生活质量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 ,其多种临床表现均与脑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浓度的降低有关 ,故与多巴胺系统代谢相关的基因已成为PD临床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主要探讨多巴胺β羟化酶 (DBH)基因内含子 5区A1/A2多态在PD发病风险中的意义 ,并试图为PD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标记。1 研究对象 :原发性PD患者 35例 (男 16例 ,女 19例 ) ,年龄 4 3~ 79岁 ,平均 (6 2 3± 14 1)岁 ,源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病人 ,诊断符合全国第一届锥体外系疾病会议制定标准。对照组 5 0例 (男 2 3例…  相似文献   
69.
用~(133)Xe吸入法测量20例经CT诊断一侧半球单个缺血病灶患者及10名健康人的脑局部区域血流量(rCBF),同时患者均行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病例组缺血半球吸3%CO_2前及吸3%CO_2中的rCBF低于健康人组或病例组中非缺血半球的rCBF。认为病灶半球脑动脉对CO_2扩张反应能力降低,即病灶半球脑血管储备力降低,但非病灶半球及正常对照组脑血管储备力正常,而且脑动脉对CO_2反应能力与脑血栓病情程度及颈内动脉阻塞范围和程度相关。病情重的脑血栓或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示两侧颈内动脉阴塞及/或狭窄的患者rCBF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B(monoamine oxidase B,MAOB)基因内含子2区(GT)n微卫星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法(Amp-FLP)和微卫星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14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中国帕金森病患和21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MAOB基因(GT)n微卫星多态分型,并通过相对风险率(relative rate,RR)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作相关分析。结果:①病例-对照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显性意义(χ^2=25.11,df=15,P=0.048)。其中168,170,184,186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正相关,而172bp和182bp等位基因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负相关。②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帕金森病患中仅184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r=17.54,P=0.00003),182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少(r=9.10,P=0.026)。女性帕金森病患中168,170,186,188bp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168bp χ^2=9.55,P=0.002;170bp χ^2=5.30,P=0.021;184bp χ^2=24.76,P=0.000001;186bp χ^2=4.35,P=0.037)。结论:MAOB基因内含子2中(GT)n多态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风险有关。这种关联关系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