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分析丙型肝炎(丙肝)疫情重复报告情况,为加强疫情监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福建省2016-2020年丙肝报告卡,根据"有效证件号"等卡片填报信息提取纳入卡,按"有效证件号"是否相同划分为重卡和非重卡,运用SAS 9.4软件分析重卡情况.结果 福建省2016-2020年丙肝报告卡纳入...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福建省2008-2010年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福建省卫生机构2008-2010年通过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报告的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前2位死因死亡率为交通事故(1.72/10万)和淹溺(0.75/10万);男性和女性伤害死亡率分别为4.44/10万和2.2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3,P<0.05);15岁~青少年死亡率最高(4.71/10万),1岁~儿童次之(4.18/10万);标化潜在寿命损失年数(SPYLL)和标化潜在寿命损失率(SPYLLR) 乡村男性分别为27 933人年和3.40‰,女性分别为12 623人年和1.73‰,均高于城镇男性的19 301人年和2.22‰及女性的9 502 人年和1.23‰。结论 交通事故、淹溺、跌倒是儿童青少年重要的伤害死因,有关部门可以针对死亡谱制定伤害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福建省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出生队列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福建省2005—2012年乙肝监测资料,分析福建省乙肝出生队列流行病学特征,尤其是不同出生年代人群的乙肝发病情况。结果 福建省2005—2012年共监测报告乙肝病例455 165例,年均发病率为154.21/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66%;其中报告急性乙肝病例45 416例,年均发病率为15.39/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30%;不同出生年代人群乙肝和急性乙肝流行曲线相似,1949—1970年出生人群发病率在150/10万~200/10万和10/10万~15/10万范围波动,1970—1990年出生人群发病率形成高峰,峰值分别为284.12/10万和38.59/10万,之后直线下降;1985年之后出生人群乙肝和急性乙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快于1985年之前出生人群。结论 虽然乙肝疫苗的使用和儿童免疫规划的实施对乙肝疫情的防控起到重大作用,但福建省乙肝疫情仍逐年上升,防控策略需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54.
2004-2007年福建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04-2007年福建省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提高报告信息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应用未及时报告率、未及时审核率、重复报告率以及县(区)零缺报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AS9.0软件对网络报告信息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004-2007年福建省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卡565184张,未及时报告卡总数为105447张,未及时审核卡总数为38543张,累计重卡总数3065张,累计零缺报县(区)总数为19个;未及时报告率为18.66%,未及时审核率6.83%,传染病重复报告率0.05%,县(区)零缺报率0.46%;传染病病例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间隔为0.70d,从报告到审核的时间间隔为0.95h;报告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报告质量较好的为厦门、福州,较差的为南平、宁德。结论2004-2007年福建省疫情报告质量逐年得到提高,但报告质量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南平、宁德疫情报告质量需要加强。医疗机构的未及时报告已是直接影响福建省网络直报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属地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的指导和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55.
2004-2007年福建省病毒性乙型肝炎重复报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4-2007年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重复报告情况并提出控制建议。 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乙肝报告卡运用 SAS 9.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查重时应以患者姓名、性别、病种、现住地址国标编码信息且重卡间年龄相差2岁为重卡判定条件;福建省2004-2007年各年度分别有重卡70张(占该年度总报告卡数的0.18%),149张(占0.45%),515张(占1.22%),716张(占1.24%);2007年有3513张(占6.07%),2006年有2300张(占5.43%),2005年有868张(占2.64%)跨年度重复报告。 结论福建省乙肝各年度内重复报告卡逐年增多,跨年度重复报告严重影响了报告发病率。应优化查重功能,修订重卡判断标准,建立跨年度个案化管理制度,并强化报告卡信息的填写培训。  相似文献   
56.
目的分析福建省老年人死亡原因、地区分布及医疗卫生机构报告情况。方法把60岁及以上统计为老年人,利用福建省医疗卫生机构2006-2010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个案数据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发布的常住人口数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死因类别前5位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和诊断不明;第7位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和第10位的精神疾病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其它死因类别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且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008-2010年各卫生机构报告死亡病例多于2006年和2007年,乡镇级报告增加明显;5年标化死亡率前3位分别为厦门、龙岩和南平,后3位分别为宁德、福州和漳州。结论了解福建省老年人主要死因及性别、年龄组别、各级别报告机构、地区等分布情况,为福建省今后防治老年人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掌握福建省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为防治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个案卡的信息和人口基本信息。[结果]2004~2008年福建省流行性感冒年平均发病率为2.22/10万,未报告死亡病例,疫情逐年上升,发病集中在3~4月和11~12月,性别间发病率差异不大,0~10岁年龄组高发,发病比例最高的为学生。[结论]福建省流行性感冒发病率近年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的高危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58.
叶酸、VB6、VB12对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叶酸(FA)、维生素B6(W6)、维生素B12(VB12)对同型半胱氨酸(Hcy)上调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抑制作用.方法 将对数生长期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 mmol/L Hcy组、抑制组I(1 mmol/L Hcy+5 μmol/L FA)、抑制组Ⅱ(1 mmol/L Hcy+5 μmol/L FA+5 nmol/LVB12)、抑制组HI(1 mmol/L Hcy+5 μmol/L FA+0.1 μmol/L VB6+5 nmol/L VB1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 mmol/L Hcy明显上调核转录因子Kb(NF-Kb)和VCAM-1 mRNA的表达,内皮-单核细胞粘附率由6.03%增加到59.04%(P<0.05);与1 mmol/LHcy组比较,3个抑制组NF-Kb(F=11.547,P=0.000)、VCAM-1 mRNA(F=94.014,P=0.000)的表达均明显下调,抑制组Ⅰ、Ⅱ、Ⅲ的内皮-单核细胞的粘附率分别为44.98%,27.23%,10.83%,均明显低于1 mmol/L Hcy组(P<0.05).结论 叶酸、VB6、VB12均可抑制NF-Kb、VCAM-1 mRNA的表达,减少内皮-单核细胞的粘附,缓解Hcy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且三者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初步探讨手足口病的再次发病特征,为深入调研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 SAS 9.0 软件分析福建省2010-2012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监测信息。 结果 共报告手足口病卡片209 733张,其中再次发病卡片4192张、再发率20.39‰。当地或当月疫情流行强度越强再次发病现象越多;城市、男性病例更易再次发病。再次发病时间在首次发病后1年内的占68.08%(2854/4192)。再次发病的病原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毒株(43/97),再次发病后可进展为重症病例(19/4192),其病死率与非再次发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41)。存在同一病原反复感染、不同病原交叉感染导致的多次发病现象。 结论 本研究总体低估了实际疫情中的再次发病现象,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首次发病年龄在4岁以下者,在其首次发病后的1年内应谨防其再次发病;再次发病后仍需警惕其病情重症化情况。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在福建省的应用情况,探讨系统运行功效,为提高传染病预警能力及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收集超出预警阀值时系统发出的预警信号,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2011年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10 308次,涉及病种25种,排除10 121次,判断疑似事件87起,现场调查123次,确认暴发27起。系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灵敏度为100%,预警信号阳性率为0.26%。结论系统能及时发现异常疫情并发出预警信号,但预警信号阳性率较低,系统预警参数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