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口服替加色罗对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43例慢性便秘患者进行口服4周替加色罗6mg每日两次或安慰剂随机双盲治疗。治疗前后用消化不良症状问卷、不透X线标记物法、胃电图和直肠肛管测压法评估患者消化不良症状、胃电活动、胃肠传输和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替加色罗组慢性便秘患者伴随的消化不良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1.57±3.24vs5.29±1.18,P=0.024)。替加色罗组治疗后空腹-餐后胃电正常节律百分比变化较治疗前显著减小(6.58%±1.29%vs11.80%±3.85%,P=0.044)。替加色罗组患者胃内残余钡条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5.95±1.65vs4.57±1.65,P=0.036);结肠内残余标记物数量(7.50±2.02vs5.89±1.94,P=0.029)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其中右半结肠(1.06±0.50vs0.67±0.23,P=0.035)和直肠乙状结肠(3.33±1.28vs1.50±1.01,P=0.017)残余标记物数显著减少。替加色罗治疗后直肠排便窘迫阈值[(25.2±1.8)mmHgvs(22.9±2.0)mmHg,P=0.028,1mmHg=0.133kPa]和最大容量感觉阈值[(32.1±2.5)mmHgvs(29.3±2.3)mmHg,P=0.043]显著降低。替加色罗治疗后初次排便感觉阈值和肛管直肠压力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加色罗能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改善餐后胃电活动,加速胃肠传输,降低直肠感觉阈值,提高直肠敏感性。  相似文献   
82.
慢性肥厚性鼻炎传统治疗手段有手术切除、电灼、局部注射硬化剂、激光、微波等,各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及相应不良反应,射频治疗是利用射频产生的热能对深部软组织造成损伤,进一步使组织体积缩小的外科技术,其克服了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治疗方式更适合人体组织,我科2005年使用射频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38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 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患者肛门直肠感觉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活性变化,以探讨C-IBS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电子气压泵及液流灌注压力监测系统对28例C-IBS患者和15名对照组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其中12例C-IBS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通过HRV频域分析比较两组交感神经张力的变化.结果 C-IBS患者的肛门内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最小抑制容量、直肠顺应性、初始感觉阈值、初次排便阈值、排便窘迫阈值、最大容量感觉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C-IBS患者组及对照组中,P1/(P1 P2)在产生便意、排便窘迫、最大耐受时均显著高于基础静息状态(P<0.05);C-IBS患者组P1/(P1 P2)在基础静息、产生初始感觉、产生便意、排便窘迫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IBS患者存在直肠感觉过敏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直肠顺应性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是C-IBS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5.
目的构建重组质粒pGEX6p-2/Cpn0425,在E.coli 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融合蛋白Cpn0425,并评价其抗原性。方法 PCR扩增肺炎嗜衣原体Cpn0425蛋白编码基因,构建pGEX6p-2/Cpn0425重组质粒,测序正确后在E.coli BL21中诱导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Blot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构建了重组质粒pGEX6p-2/Cpn0425,并在E.coli BL21菌中高效表达出Mr约为50kDa的GST-Cpn0425目的蛋白,超声裂解后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在菌体细胞内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经采用默克Novagen的GST纯化树脂纯化获得纯度在95%以上的重组蛋白。结论获得了Cpn0425基因片段,并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GST-Cpn0425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86.
87.
皮下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小平 《四川医学》2004,25(6):691-692
骨科领域内微创技术现已日渐发展,但远未达到普及程度。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2年12月采用小切口经皮下放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9例,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8.
骨膜下游离腓骨移植治疗儿童肢体良性骨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儿童巨大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支架重建的方式。方法 1995年6月~2000年10月,收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动脉瘤祥骨囊肿1例,单纯性骨囊肿1例,共6例。年龄6~14岁。其中位于肱骨2例,桡骨1例,股骨2例,胫骨1例。依次采用骨膜下病灶骨节段性切除,骨膜下自体腓骨游离移植,游离腓骨移植长度4~14cm。骨膜原位严密缝合,仅2例肱骨用克氏针单针固定,术后石膏外固定。结果 术后6例随访时间18~78个月。骨膜下游离移植腓骨全部达骨性愈合。骨肿瘤病灶无复发,切除腓骨处腓骨又重新长出。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 骨膜下游离腓骨移植是治疗儿童良性骨肿瘤,骨支架重建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9.
谢小平  叶属新  江伟  林海 《四川医学》2002,23(8):778-779
1987~2001年,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2例,随访55例中,发生并发症13例,结合外院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5例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38~79岁,平均63.2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7例:单极头12例,双极头1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8例:国产全髋15例,进口全髋13例.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骨性关节炎4例.住院时间20~45天,平均26.5天.行走康复训练时间术后7~21天,平均15.6天.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