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胱硫醚β合酶(CBS)基因T833C突变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的致病作用。方法利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108例脑梗死复发患者(复发组)、75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首发组)、54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采用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PCR-ARMS)检测CBS T833C基因型。结果复发组和首发组CBS基因C/C、C/T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复发组和首发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复发组和首发组中,tHcy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C/C、C/T和T/T型,C/T基因型在复发组和首发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BS T833C基因突变可能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间接导致脑梗死复发的重要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狱窄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治疗及术后抗动脉硬化效果的远期疗效. [方法]31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均应用保护伞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PTAS,术后随访观察6-31个月. [结果]患者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82.92%,术后为10.22%,较术前明显下降,其中11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9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改善,TIA患者未再出现症状发作;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随访期间脑缺血症状再发患者5例(脑供血不足3例,TIA1例,脑梗死1例),经过分析以上患者有治疗依从性差,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免疫异常情况存在,其余患者治疗依从性好,无卒中症状再发,TCD检查显示支架部位血管保持再通良好. [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低创、有效的手段,术中应用保护伞可提高安全性,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并普罗布考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卒中患者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如脑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周围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关系,为缺血性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测定1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对照组Hcy检测结果为参考,将患者分为Hhcy组和非Hhcy组,对2组患者5年中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评价.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等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hcy组5年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率(50.82%)显著高于非Hhcy组(24.4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10,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cy升高是卒中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OR为1.182;95%CI:1.112~1.257).结论:Hhcy与卒中后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行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PTAS)后抗动脉硬化的远期效果。方法:39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均采用自膨式支架经股动脉入路行PTAS,治疗过程中均使用保护伞,术后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及普罗布考,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PTAS术后再狭窄情况。结果:患者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为82.02%,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0.13%,较术前明显下降,其中24例脑梗死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38&#177;3.16,治疗后为5.42&#177;2.7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认知功能评分为21.79&#177;3.05,治疗后为22.63&#177;2.57,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未再发作。平均随访21个月,再发脑供血不足3例,TIA2例,脑梗死1例:6例均存在治疗依从性差、危险因素控制不理想情况,其余患者治疗依从性好,无卒中症状再发,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支架部位血管通畅良好,未出现血管再狭窄。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微创、有效的方法,术中使用保护伞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术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可能降低远期再狭窄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40岁,2020年1月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B^(-2)(WPSS评分3分)",分别于2020年1月、2020年3月和2020年5月应用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移植前骨髓原始粒细胞占0.020,微小残留病(MRD)0.77%,WT1基因定量18.658%,NPM1-A基因突变定量1.244%。预处理方案:阿糖胞苷4 g·m^(-2)·d^(-1),移植前10 d(^(-1)0 d)、-9 d,地西他滨20 mg·m^(-2)·d^(-1),^(-1)0 d~-6 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口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患者临床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5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口服阿托伐他汀剂量进行分组,20 mg组153例,40 mg组137例,60 mg组19例,80 mg组47例,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及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用药种类分布和NIHSS评分.结果 各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用药种类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NIHSS评分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1,P=0.045),应用卡方分割法进一步检验,显不20~40 mg组与60~80 mg组NIHSS评分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有效率分别为32.76%、50.00%,x2=6.941,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剂量为急性脑梗死临床康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为1.382,95%可信区间1.111~1.719,P=0.004.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改善患者康复预后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的变化。方法采用TEG血栓弹力图仪对6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60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分别测定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凝固角(ɑ-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块强度(G)和凝血指数(CI),并对脑梗死组治疗前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治疗前R值、K值较对照组减少(均P<0.01),ɑ-Angle、MA、G、CI值较对照组增大(均P<0.01),脑梗死患者治疗后R、K、ɑ-Angle、MA、G、CI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1),脑梗死组24例单发病灶及36例多发病灶各项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凝固性异常,TEG对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检测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ES)治疗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情感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有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6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训练,治疗组加用NES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经过平均2个疗程的分组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SCL-90中躯体化(23.65±9.28)分vs(33.45±10.61)分、强迫症状(18.56±6.25)分vs(27.73±8.17)分、人际关系敏感(20.27±8.12)分vs(24.61±8.27)分、抑郁(28.50±10.95)分vs (34.02±12.71)分、焦虑(21.50±7.37)分vs (28.68±8.23)分、敌对(12.18±5.64)分vs (16.91±5.35)分、精神病性(14.98±3.15)分vS(24.88±9.35)分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评分等改善明显(P <0.05或<0.01).结论 NES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0岁,2020年1月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B-2(WPSS评分3分)",分别于2020年1月、2020年3月和2020年5月应用地西他滨去甲基化治疗。移植前骨髓原始粒细胞占0.020,微小残留病(MRD)0.77%,WT1基因定量18.658%,NPM1-A基因突变定量1.244%。预处理方案:阿糖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康复治疗方法 对卒中偏瘫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123例大脑半球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帕罗阿汀治疗组(A组)、帕罗西汀+康复治疗组(B组)及对照组(C组).A组在常规卒中治疗同时加用帕罗西汀口服,B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康复干预,C组仅给与常规卒中治疗,对3组患者抑郁状态、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定期观察.结果 治疗前3组间HAMD、F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周、4周后,A组和B组各项评分均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8周后A组和B组各项评分仍均优于对照组,且B组各项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帕罗西汀配合康复训练比单独应用帕罗西汀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