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8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1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7篇
  4篇
中国医学   44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观察中药清肝愈瘿汤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合并肝损害(甲亢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甲亢性肝损害的患者4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以甲亢治疗为基础,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保肝治疗,治疗组采用清肝愈瘿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低于对照组(P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较治疗前下降,促甲状腺激素(TSH)上升(P0.05),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清肝愈瘿汤治疗甲亢性肝损害疗效较好,能减少停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HER-2表达的变化,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37例乳腺癌在粗针穿刺或麦默通活检,行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HER-2状态。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2~6周期的FEC、TE或AC方案新辅助化疗,术后再次检测HER-2状态。结果137例术前病人中,FISH检测HER-2阳性22例,化疗后有8例化疗达病理学完成缓解(HER-2阳性3例,阴性5例),部分缓解91例,稳定24例,无效14例。术后FISH检测22例阳性(8例病理学完全缓解患者未做检测),新辅助化疗前阳性患者化疗后仍表达阳性。阴性者有3例转化为阳性,化疗前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HER-2阳性表达者没有影响,而阴性表达者可转换为阳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了36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周围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对该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导管周围乳腺炎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1例。两种疾病均以反复脓肿、乳房肿块及乳腺窦道或瘘管为表现。25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病变均位于乳晕2cm环内,其中14例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手术治愈4例(肿块型局限者)占16%,药物加手术治愈10例(肿块并乳头内陷者8例及合并窦道及乳头内陷者2例),占40%;仅用药物治疗痊愈6例(脓肿型4例和肿块并窦道2例),占24%,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另有5例(肿块型1例和肿块并乳头内陷者4例)仍接受三联抗菌药物治疗。1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9例病变位于乳晕2cm环外,未见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7例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至1~2cm后手术切除病变,其中1例合并多发窦道者术后3个月复发,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2个月后范围缩小,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12个月未见异常,余6例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2例仍在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手术;2例皮质激素治疗停药后复发,再用激素治疗2周病变缩小,手术切除病变,未见复发。两组患者无一例行全乳房切除。结论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相近,需临床与病理检查结合确诊,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病变复杂广泛者可先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至1~2cm、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4.
PCR-SSCP银染色法检测尿道下裂患儿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尿道下裂的发生与雄激素受体基因突变间的关系。方法运用盐析法从27例不同类型尿道下裂患儿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然后通过聚合酶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银染色法检测雄激素受体基因第2和第8外显子基因突变情况。结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可能与尿道下裂的发生有关,并可能与严重尿道下裂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按摩在痉挛型脑瘫的应用。方法将60例痉挛性脑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次/d,对照组1次/d。治疗前和治疗30d给予评定。结果60例痉挛型脑瘫的肌张力明显降低,功能显著改善。结论2次/d手法按摩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46.
引导式教育在高危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导式教育在高危儿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患儿的情况给予综合干预,使综合能力提高分为好转(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无好转(病情无变化),对经过综合治疗46例高危儿进行指导分析.结果 引导式教育是影响高危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积极给予引导式教育是改善高危儿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近期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58例不明原因发热合并MODS,均行CRRT及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T0)、治疗后6 h(T1)、治疗后12 h(T2)、治疗后18 h(T3)、治疗后24 h(T4)、治疗后48 h(T5)及治疗后72 h(T6)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ɑ)]、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AST)]、肾功能[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肌红蛋白(myoglobin,Mb)、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血流动力学[心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体温和氧合指数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记录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6时IL-6、T2~T6时IL-1β、T4~T6时TNF-ɑ、T3~T6时ALT、AST、BUN、SCr、Mb和CK水平均下降,T3~T6时心率和体温降低、MAP升高,T4~T6时氧和指数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本组经CRRT治疗后16例死亡,42例存活,存活率为72. 41%,且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通路不畅、空气栓塞及电解质失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RRT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合并MODS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抑制炎性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保护肝肾功能,且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不明原因发热合并MODS的适用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8.
复发性流产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是多因素和多基因背景的疾病[1],其治疗的方式包括对因及对症治疗。临床上药物的治疗是常用的一种手段,但是仍然难以避免妊娠的继续丢失。本文针对经过药物治疗失败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应用主动免疫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脐带绕颈分娩方式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2010年100例脐带绕颈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脐带绕颈分娩方式对围产儿的影响。结果:择期行剖宫产18例,胎儿窘迫1例;经阴道分娩35例,胎儿窘迫4例;试产后中转剖宫产47例,胎儿窘迫10例。脐带绕颈l周胎儿窘迫8例,脐带绕颈2周以上胎儿窘迫7例。结论:脐带绕颈对围产儿有负面影响,应严密观察产程;脐带绕颈2周以上,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50.
中医药防治肥胖与2型糖尿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的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许多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家族史及环境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呈互补作用或累积效应,其中肥胖被视为重要的环境因素[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