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5株不同年份分离的猪链球菌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以评估其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PFGE)。结果所有菌株的相关毒力因子cps2A、map、sly和ef均为阳性。酶切图谱显示2006、2007年菌株图谱完全一致,2010年分离菌与2006、2007年分离株存在差异。结论分离菌株有相当强的致病性,从人和猪分离到菌株酶切图谱完全一致,显示为统一来源或者同一克隆群;不同地域分离的菌株酶切图谱相似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O139群霍乱流行因素和快速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湖南省O139群霍乱的流行特点,分析流行因素,探索快速有效的监测评估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为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生态学研究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湖南省O139霍乱的流行特点和高发区的流行因素;评估农村集体聚餐卫生指导和管理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分别采用膜免疫层析法和常规细菌分离培养法对腹泻病人及霍乱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O139霍乱弧菌检测,以后者为金标准,计算膜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湖南省1997-2009年共发生48起O139霍乱疫情,报告病例103例,带菌者119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1.94%。在局部地区有集中发生趋势。2002-2009年常规监测腹泻病人阳性率为2.47/万,水产品样阳性率为0.57%,疫点监测检测人群阳性率为1.18%,外环境阳性率为3.44%;非疫点地区水体环境中未检测到霍乱弧菌。48起疫情中暴发16起,散发32起,28起疫情与农村集体聚餐有关。2003年9起暴发疫情中参与聚餐人员的O139霍乱弧菌感染率为5.46%,食用聚餐剩菜人员的感染率为9.23%,未食用聚餐食物人员的感染率为0,病人和带菌者分离到的O139霍乱弧菌和甲鱼中菌株的PFGE图谱相同。高发区农村聚餐中使用甲鱼和食品制作生熟不分的比率、人均甲鱼消耗量、甲鱼中O139霍乱弧菌检出率均高于低发区。高发区采取农村集体聚餐卫生指导和管理措施后,农村厨师和就餐人群的卫生习惯改善,未再发现疫情。膜免疫层析法检测病例粪便标本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5.20%,45份实验室霍乱弧菌培养阳性的甲鱼和外环境标本经二次增菌培养,试纸条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湖南省1997-2009年的O139霍乱疫情呈低流行水平;O139霍乱疫情的发生主要跟食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产品特别是甲鱼有关,以农村集体聚餐卫生指导和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是预防O139霍乱疫情发生的有效措施;膜免疫层析法可适用于各医疗机构的腹泻病门诊患者的快速筛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为实验动物实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和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工作者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方法 在相关单位生产繁殖群以单纯随机抽样原则采样,按照GB 14922.2-2001、GB/T 14926-2001和GB/T14926.21-2008进行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结果 SPF级大鼠批次合格率为73.68%,SPF级小鼠批次合格率为77.78%,普通级新西兰兔批次合格率为60.61%,普通级豚鼠批次合格率为100%.结论 我省2006 ~2010年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前期呈现下降趋势,后期得到较大改善.要继续采取措施加强实验动物管理,消除实验动物种群微生物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9—2020年本省分离到的新发X群和Y群脑膜炎奈瑟菌病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从病人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经生化鉴定后,进行血清学分群、药敏试验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 结果 新发的X群、Y群脑膜炎奈瑟菌药敏试验中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氯霉素、阿奇霉素、美罗培南和利福平全部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与B群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具有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更高的敏感性,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显示X菌株为ST-5克隆群,两株Y群菌株为ST-23克隆群。结论 X群有可能是从A群菌株荚膜转换而来,Y群菌株与国际高致病流行ST克隆群一致,二者均有可能成为新的流脑流行群并引起暴发疫情,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湖南省衡阳市O139霍乱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查明2003年接连发生的9起O139霍乱疫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各起疫情问的内在联系,为指导今后的霍乱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PFGE对分离的O139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各起疫情间的人群之间无生活往来和接触,无家庭聚集性,疫区在地理方面无联系,以前均未发生过霍乱疫情,当地人群无腹泻病大面积流行,外环境污染率低,参与聚餐和食用剩菜人员培养阳性率高,厨师带菌污染食物的可能性很小。聚餐的共同食物——甲鱼主要来源于同一市场,疫情间菌株PFGE图谱基本一致。结论这几起疫情之间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连续传播,为通过食物传播引起,最可疑的食物是甲鱼。食品制作时生熟未彻底分开是造成食物污染的原因。提示在今后的O139群霍乱防制工作中要重点加强对甲鱼等海水产品的监测,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的卫生指导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省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生物学特征、药物敏感性以及PFGE分型特征。 方法 29株B群流脑菌株经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结果 29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对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利福平、氯霉素和阿奇霉素全部敏感,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为75.86%和86.21%, 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耐药率为34.48%、41.38%和96.55%;29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的PFGE分型共分为22个带型,不同地区间分离株可见带型一致的情况。 结论 B群脑膜炎奈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其它血清群基本一致,PFGE分子分型呈现高度多态性,健康人群携带者的带型与病人的带型呈现一定的遗传相关性,应持续开展监测,密切关注菌株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湖南省实验动物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湖南省2003年实验动物进行质量抽检,结果发现合格率为34.8%,普通级、清洁级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三个级别中,清洁级和SPF级的合格率(66.7%)高于普通级(23.5%),提示应加大实验动物的质量监测力度,规范管理,以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省C群和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6—2016年湖南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健康人群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生化检测、血清学分群。选取其中的C群和W135群部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生化和血清学确认后,选取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和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大部分检测抗菌药物全部敏感,但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C群菌株全部耐药,而W135群菌株的耐药率为55.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06)。经PFGE分型后,22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共分为5种PFGE带型,其中5株HNC-01带型和13株HNC-02带型属同一亚型;2006年湖南省第1例C群患者分离菌株的PFGE带型为HNC-02,与2012、2013年患者以及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菌株的图谱完全一致,与带型为HNC-01的2008、2010、2013年的患者分离菌株仅有一个带型的差异,均属于优势带型。9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PFGE分型后共分为2个带型,其中首例患者与2013、2016年患者分离菌株的带型一致,均为HNW-01型。选取其中优势带型菌株经MLST后,结果 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4821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为ST11型,均属于脑膜炎奈瑟菌的高致病性克隆群。结论湖南省C群流脑和W135群流脑自首例病例出现后,各自都成为了该群病例的优势流行克隆群,C群流脑近年有减少态势,但出现了新的流行型别;W135群自2012年起成为我省新的流脑流行株,其优势菌株与国际上侵袭性的W群分型一致,可能引起新的大流行,应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控政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省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2008年分离的8株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方法经培养及生化鉴定后,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及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分群,最后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8株脑膜炎奈瑟菌中有5株C群、1株B群、1株Y群及1株不可分群菌株。所有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米诺环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利福平敏感,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则全部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各有4株耐药,对氯霉素和阿奇霉素各有1株耐药。结论8株脑膜炎奈瑟菌的流行株中以C群为主;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美罗培南等可作为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一线药物,脑膜炎奈瑟菌对喹诺酮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Hunan03株核蛋白基因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核蛋白表达,研究核蛋白的免疫性及免疫反应性。方法设计特异性扩增汉坦病毒Hunan03株S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引物,RT-PCR扩增,产物克隆到pGM-T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TOP10,应用蓝白斑筛选、酶切、PCR鉴定,定向克隆到pGEX-6p-2原核表达载体,转化Ecoli.BL21 StarTM(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 blot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应用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柱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建立间接ELISA法对核蛋白的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进行评价。结果PCR扩增S基因ORF区域产物大小约1 306 bp,重组载体pGEX-6p-2-S经双酶切、PCR、测序鉴定提示构建成功;在37 ℃,IPTG浓度为0.8 mmol/L诱导5 h的条件下,表达出最高量的相对分子量约74 kDa的GST-NP融合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法检测GST-NP融合蛋白免疫后的新西兰兔血清,IgM抗体滴度达1∶8 000,IgG抗体滴度达1∶16 000。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的汉坦病毒S基因重组表达载体,获得了纯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的核蛋白,为后续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