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8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对比分析左室四极电极与左室双极电极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2例,均行CRT,其中对照组用左室双极电极,观察组用左室四极电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靶静脉选择情况,术后1个月内电极脱位、膈神经刺激和阈值升高发...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对2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预设温度43℃,最大功率30w,每点消融时间大于20s。局部电位振幅降低50%以上再移动靶点,逐点完成预定消融线。结果 2例患者操作时间分别为181min和193min,透视时间为60min和78min,放电次数120次和136次。术后随访8个月和1个月。例2在术后第3天再发房颤,但1个月内次数较前明显减少。2例患者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在左心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以心室电极作参考标测消融靶点,指导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将49例室速IVT及室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放心室电极指导标测,两组均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及室早的起源部位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消融成功率、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两组即刻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6%(24/25)和95.8%(2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中,放置心室参考电极作指导,可缩短靶点标测时间并提高准确性,从而缩短射频消融时间。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对扩张型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差别。 方法 入选21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13 例)和缺血型心肌病组(8 例)。所有 患者均符合CRT 指南的I 类适应证。分别观察CRT 术后6、12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内 径、左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结果 ①扩张型心肌病 组CRT 术后6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二尖瓣反流 面积较术前减少(P <0.05),术后12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 缩末容积,左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 <0.05);②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2 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P <0.05); ③扩张型心肌病组CRT 术后6 个月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 <0.05),射血分数增加 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P <0.05),术后12 个月扩张型心肌病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的变化 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 <0.05)。结论 CRT 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逆重构效果优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相似文献   
65.
1病例介绍患者,男,54岁,因“胸闷痛12d”于2013-03—14入院。患者入院前12d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和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气促、大汗淋漓,持续不能缓解,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我院的原发性高血压(EH)病患的血压变异性(BPV)与高血压危险程度、病患的年龄以及血压水平增高的程度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血压变异性来大致了解EH患者的病情.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EH患者的血压进行全天候的测定,以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之间的差值来确定血压变异的程度,另外以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 EH组的变异性明显大与对照组,在EH组内,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也不同,低危组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明显小于中危组、高危组患者.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一定程度内年龄的增加都会导致EH患者血压变异性程度越大.结论 EH组的血压变异性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血压变异性越大,对靶器官的损害就越严重,危险程度就越高,一定程度内年龄的增加也会导致血压变异性的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的特点和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0-06完成的12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和比较高龄老年组(≥75岁)与年轻老年组(60~75岁)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不宜或未能置入支架以及术中、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结果高龄老年组(48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高于年轻老年组(7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龄老年组多见冠脉多支病变和复杂病变(P0.01);高龄老年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5.8%)与年轻老年组(9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并发症及远期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高龄老年组(12.5%)均高于年轻老年组(5.4%),除1例死亡病例外,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结论高龄老年CAD患者常有重要脏器的功能减退,其冠脉病变的特点常为多支和复杂病变,PCI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较高,但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预后良好,PCI是治疗高龄老年CAD患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具有慢性炎性病理过程的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炎症反应。半乳糖凝集素-3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参与细胞黏附、增殖及凋亡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半乳糖凝集素-3在房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房颤的形成、进展过程,是房颤重要的生化标志物,并有望成为房颤治疗的新靶点。该文对半乳糖凝集素-3与房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右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12~2009-12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0例(RVS组)与同期应用被动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20例(RVA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个月起搏参数、术中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以及术中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即刻及术后1个月随访起搏参数RVS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电极到位所需X线曝光时间RVS组稍长[RVS组为(315±69)s,RVA组为(213±43)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术在血栓负荷重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直接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01-2010-12期间在我院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老年患者117例,其中直接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血栓抽吸组,共44例;仅行常规直接PCI者73例为对照组。研究初级终点为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次级终点为随访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病事件(MACE)发生率及纽约心功能分级。结果:血栓抽吸组术后TIMI 3级高于对照组,达到95.5%,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及TnI达峰时间稍提前于对照组,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累计MACE发生率在血栓抽吸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6%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在住院1周时血栓抽吸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1.4±9.2)%︰(48.0±11.8)%,P>0.05],随访6个月时分别为[(54.5±6.8)%︰(49.9±10.5)%,P<0.05];6个月时血栓抽吸组纽约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可以改善血栓负荷重的老年患者急诊PCI术后T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