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8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覃绍明  林英忠  邓金龙 《广西医学》2007,29(10):1503-1504
目的观察静脉用乙胺碘呋酮治疗老年人心房纤颤并快速心室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45例新发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大于100次/min。静脉推注(10 min)乙胺碘呋酮150 mg,观察10 min,未转为窦性心律者再次推注(10 min)150 mg,仍未转复者则0.5~1.0 mg/min静脉滴注24 h,转为窦性心律者则随时终止滴注。结果2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者38例(84.4%),其中30 min内转复者7例(15.6%),0.5~10 h转复者27例(60%),10 h以上转复4例(8.9%)。转复为窦性心律的药物剂量150~1000 mg,平均为460 mg。用药后30 min及1、6、24 h与用药前比心室率均明显下降(P<0.005),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用乙胺碘呋酮治疗老年人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短PR间期综合征患者的食道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具有短PR(PR<0.12秒)和QRS波正常的15例患者进行食道电生理检查观察心房S1S1、S1S2刺激时S1R、S2R间期变化等.结果15例短PR患者能保持1:1房室传导之最快S1S1频率,均≥200次/min.S1R间期均≤200ms,其中11例S1R随着心房S1S1刺激频率增快,间期有所延长,但延长值≤50ms,4例S1R长度固定不变.S1S2刺激12例S2R基本不变,3例S2R跳跃延长≥70 ms,其中1例有心房回波,1例发生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AVER平均值<250ms.结论短PR间期的机制与加速房室结传导有关,不参与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形成.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行左心房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在Carto系统中对13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通过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预设温度43℃,最大功率30W,每点消融时间大于20s。局部电位振幅降低50%以上再移动靶点,逐点完成预定消融线,以肺静脉电位完全消失并观察半小时以上仍然未恢复为消融终点。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达到消融终点,平均操作时间为181±41min,透视时间为60±23min,放电次数120±60次。术后随访8.0±8.0个月,仅第2例在术后第3天再发房颤,但数小时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后维持为窦性心律,余均为窦性心律。所有患者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在左心房环肺静脉前庭行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6例心肌病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电图QRS波时限大于120 ms的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左室电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 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脑梗死。其余5例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阚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QRS波时限明显变窄;术后6个月心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伴心室间电机械不同步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起搏(CRT)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的患者12例,治疗前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符合美国、中国心脏CRT指南的适应证,行CRT起搏器植入,术后第1周及第4周返院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观察CRT起搏器植入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病情变化。结果 CRT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12例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充盈均增加,二尖瓣返流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结论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6.
47.
CRT植入技术(图1)是集起搏技术、电生理检查、标测电极操作技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操作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虽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在植入操作的术中及术后,最常见的有:(1)未成功进入冠状窦;(2)冠状窦及其静脉撕裂、穿孔[1~3];(3)左室电极导线未能成功植入[4~5];(4)电极脱位;(5)膈肌刺激等[6].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了某些改良,并成功的进行了2例左室电极的植入,其操作过程简单,植入定位准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8.
覃绍明  卢军 《广西医学》1998,20(3):266-268
本文旨在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回顾63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其中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通过心电图QRS记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梗塞面积,并对其并发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溶栓组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4周内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梗塞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而溶栓未通组梗塞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9.
50.
覃绍明  卢军 《医学文选》1999,18(3):356-356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急性心肌梗塞(AMI)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笔者对178例AMI中合并AVB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AMI合并AVB的发生率和转归,并比较AMI合并AVB与否的住院病死率、休克和心衰发生率,了解AVB对AMI预后影响。1 资料与方法  收集1995年1月至1998年11月收住院,符合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包括再次心肌梗塞患者共178人为对象。其中男149例,女29例,平均年龄(65±92)岁。2 结 果21 不同类型AMI并发AVB情况见表1。表1 178例不同类型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