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8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卢军  覃绍明  王风 《广西医学》1999,21(5):880-882
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四种方法在105例冠心病中的阳性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四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心电图87.6%,动态心电图为61.3%,心脏超声心动图为45.5%,冠脉造影90.5%,其中,动态心电图在多支病变患者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变和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心脏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肌梗塞的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71.4%,所以提高冠心  相似文献   
3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突然,终止突然,且有一定的节律性,心率约150~250次/min[1]。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V1导联终末电势(PTFV1)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PTFV1)部位关系,溶栓对其影响及PTFV1异常与住院死亡率关系。方法:将108例AMI病人分为溶栓组35例,非溶栓组73例。108例中,根据不同梗死部位分为广泛前壁15例,前壁39例,前问部14例,下壁40例。测量入院当天及第二天PTFV。并进行分析。结果:入院当天PTFV1异常检出率广泛前壁、前壁、前问壁、下壁分别为100%、74.4%、71.4%、40%,4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溶栓组第二天PTFV1异常检出率与入院时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05),而非溶栓组无显著差异(P>O.9)。PTFV。明显异常组住院死亡率与轻度异常组及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P<0.025、P<O.05)。结论:PTFV1异常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溶栓使PTFV1负值减小,改善左心功能,PTFV1值与住院死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不用Halo电极消融典型心房扑动(AF)的方法和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意义。方法对9例AF患者进行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将普通标测电极分别放置高位右房(A点)、低位右房(B点)、希氏束(C点)、冠状窦(CS34为D点),标测AF发作时右房激动顺序,起搏时和消融后测量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BD、DB)。结果不用Halo电极成功消融9例AF病例。消融后于冠状窦口处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右房下侧壁的时间间期(DB=140.7ms±66.1ms)和右房下侧壁起搏时起搏信号至冠状窦口CS34的时间间期(BD=123.2ms±42.1ms)均较消融前(DB=66.0ms±12.5ms,BD=62.5ms±13.0ms)明显延长,P<0.01。结论不用Halo电极能成功消融典型AF,该方法简便、费用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间期的定量测定可作为判断峡部完全性双向传导阻滞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5.
CRT植入技术(图1)是集起搏技术、电生理检查、标测电极操作技术及冠状动脉介入技术于一体的复杂操作技术。经多年的临床应用,虽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在植入操作的术中及术后,最常见的有:(1)未成功进入冠状窦;(2)冠状窦及其静脉撕裂、穿孔;(3)左室电极导线未能成功植入;(4)电极脱位;(5)膈肌刺激等。我们经过反复实践,对该操作技术进行了某些改良,并成功的进行了2例左室电极的植入,其操作过程简单,植入定位准确,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6.
覃绍明 《微创医学》2011,6(6):551-554
心房颤动(房颤)是房性心律失常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诱发心衰及引起脑栓塞,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成人房颤发生率为0.3%~0.5%[1],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临床观察发现房颤有渐进性规律,其过程是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其发生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疗效。方法 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使用新型左室四极导线行CRT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5例,随访6个月,于术前、术后6个月测定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6min步行距离、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返流量及血浆N未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采用新型左室导线完成CRT术,无感染、电极移位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5例患者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降低,6min步行距离增加,左室舒张未容积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二尖瓣返流量减小,血浆NF-ProBNP浓度下降。结论新型左室四极导线在CRT中是安全的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8.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抑制左室重构的效果。方法:将277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4例、培哚普利治疗组108例、氯沙坦治疗组105例,并于治疗前及治疗一年后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内径、左室肌重量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并对患者的心功能在相应时间进行NYHA评级,以了解三者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影响和左室重构的阻抑作用,同时对服药的耐受性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一年后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LVEF有明显提高,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分别增加8.58和8.91(20.6%和21.5%);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心衰评级明显改善,而常规治疗组在上述指标上有加重趋势;培哚普利组与氯沙坦组间各主要指标的在相同时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培哚普利组在咳嗽副作用上高于氯沙坦及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有较高死亡率。结论: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和Ang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均能明显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肥厚和左室重塑,阻抑左室重塑过程,提高左室收缩的同步性,改善左室功能,改善预后,且其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39.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作方式及射频消融终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阵发性室上速的50%。而房室结双径路(DAVNP)被认为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房室结传导曲线(AVNFC)呈“跳跃”状态,然而,近年发现在AVNFC呈非跳跃性的患者也可发生AVNRT。可见房室结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极其复杂,本文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同的发作方式及房室结传导曲线本质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终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电生理特征不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将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为两组:甲组16例,心房刺激均呈连续性房室结功能曲线;乙组16例,心房刺激均呈跳跃性房室结功能曲线.比较两组患者慢径消融有效靶点分布及射频消融前后组内及组间的电生理参数.结果:两组慢径消融有效靶点分布相似(P>0.05 );消融后两组患者心房递增起搏时最大AH间期(A1H1m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与消融前比,乙组消融后心房程序刺激时最大AH间期(A2H2/A3H3max) 及房室结有效不应期(ERPAVN)与消融前比有显著变化(P<0.05或P<0.01),而甲组变化不大(P>0.05 ).结论:电生理特征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成功靶点与典型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分布相似.消融后 A1H1max的显著缩短可作为其消融成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