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32.
33.
本研究应用我室建立的AFB_1致大鼠肝癌作用短期体内实验模型,探讨绿茶在动物摄入AFB_1前、中、后等不同时期,对AFB_1致肝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与某些已知的抑癌物不同:它对AFB_1致肝癌作用的抑制效果不受使用时间的影响,不论用于给AFB_1前、中、后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结果为绿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抑制AFB_1致肝癌作用的化学预防剂,再次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茶多酚抑制塘水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塘水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动物模型,以γ-谷氮酰转肽酶、三磷酸腺苷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等三种变灶为观察指标,定量分析了茶多酚的抗癌作用。结果显示,同步给予GTP和塘水浓缩物喂养的大鼠,其酶变灶的数量显著低于单纯给予塘水浓缩物处理的大鼠,而与喂养基础饲料的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5.
为寻求在黄曲霉毒素(AFT)污染严重的肝癌高发区进行化学预防的方法,我们进行大鼠实验,研究食品添加剂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和核黄素(Vit B_2)对AFT诱发肝癌及其他肿瘤的影响。本研究从实验开始到31周时对肝脏癌前病变的视察曾作初步报导。当时发现BHA对AFT诱发的大鼠肝脏癌前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核黄素则否。此后实验继续进行,历时两年,至92周结束。除进一步证明前文观察结果之外,还可以看到BHA对AFT诱发大鼠的肝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推迟肝外肿瘤的发生;而核黄素对AFT诱发肝癌却无抑制作用,对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索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细胞癌(HCC)的组织中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肝细胞癌(HCC)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一抗用的是兔抗.连续切片染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结果:3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13例(13/30,43.3%)p53蛋白表达阳性;在≤5.0cm的肝细胞癌组织中有25%(1/4)的p53蛋白表达阳性;在>10.0cm的肝细胞癌组织中有71.4%(5/7)的p53蛋白表达阳性.p53蛋白阳性在中、低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而且大多数在年轻患者的肝细胞癌组织中.结论:本组资料表明,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级和患者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30例中有27例(90.0%)证实为HBV感染,表明p53蛋白表达与性别和HBV感染、肝硬化及AFP水平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浮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慢性转归率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收治的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患者256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浮针组和对照组,浮针组129例,对照组127例。两组患者均予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加服洛芬待因缓释片、盐酸乙哌立松片,浮针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加用浮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腰部疼痛[视觉疼痛模拟分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量表(ODI)评分]、指地间距(FFD)。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FF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FF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浮针组VAS评分、ODI评分、FF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浮针治疗急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能够快速高效地降低痛感、改善腰背功能,降低复发率,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8.
采用AF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短期模型,探讨了广西肝癌高发区饮用塘水的致肝癌作用。结果发现:分别用0.2%塘水浓缩物和塘水富集物喂养的两组大鼠,其γ-谷氨酰转肽酶、三磷酸腺苷酶和葡萄糖-6-磷酸酶等三种癌前酶变灶的数量(灶/cm^2,灶/cm^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示了明显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的作用,提示广西肝癌高发区居民饮用的塘水中,可能存在与肝癌相关的致癌物。但本实验未发现塘水与AFB1两因素间 相似文献
39.
细胞免疫水平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黄曲霉毒素对肝脏损害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须建立观察动物细胞免疫水平的指标.为此,我们用豚鼠摸索了E花环形成试验和皮肤迟发超敏反应试验.用大鼠初步摸索了T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酸性酯酶染色.本文分述这三种检测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