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3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6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41篇 |
临床医学 | 109篇 |
内科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47篇 |
外科学 | 446篇 |
综合类 | 108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38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68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双手移植术细胞因子动态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9月~11月,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异体手移植术患者移植前后,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e 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白细胞介素-2(interl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并与15名健康对照血清中相应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血清IL-2和IL-6水平于术后诱导期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回升,在维持期保持较术前略高水平,与诱导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IL-2R水平术后明显上升,并维持于较高水平.血清IL-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移植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诱导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2、IL-6和sIL-2R的动态监测可能有助于排斥反应的诊断,以及预防机会性感染、肿瘤及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骨组织工程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可能在临床取得实际效益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种子细胞方面,干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诱导分化、种子细胞的体外大规模扩增等是组织工程骨构建和临床应用的首要环节和基本要素。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在于新型仿生化、智能化生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在组织工程骨的构建方面,血管、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同步构建与应用研究是骨组织工程由基础向临床应用的关键性环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骨组织工程已得到初步临床应用,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又为骨组织工程的基础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本文从种子细胞、生物材料、组织构建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近年来骨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骨组织工程研究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骨组织工程进一步发展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23.
多肌蒂髂骨瓣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探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难题。方法 17例(男12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28.7岁,采用椎管麻醉,骨折切开复位螺纹钉内固定后,取缝匠肌、阔筋膜张肌蒂髂骨瓣植人股骨头颈槽内。结果 17例骨折全部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随访16例未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损伤暴力大,血循环破坏重,骨折愈合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高,采用本方法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4.
hBMP7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含hBMP7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液感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3H脯氨酸掺故法检测I型胶原合成和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经hBMP7基因转染的BMSc与空载体转染及未转染的BMSc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表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经转染的BMSc合成胶原显著高于空载体转染和未转染者。提示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转染BMSc后能促进细胞的胶原合成,对BMSc增殖和细胞周期无显著影响,有利于进一步 应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组织。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肌瓣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载体构建血管化骨组织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生物学特征,制作兔桡骨下段15mm骨缺损,将去神经化的指深屈肌瓣转位至缺损区,作为BMP载体来修复骨缺损,通过大体、X线、组织学、原位末端标记(TUNEL)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修复过程及生物学变化。结果发现,骨骼肌逐渐发生萎缩,2周时肌瓣内可触及串珠状团位,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沿肌间隙分布;6调 时骨桥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软骨溶解区有大量纺织骨形成,出现骨髓腔并与宿主骨髓腔再通,肌纤维被增殖的间充质细胞、软骨细胞及结缔组织所分割;8周时肌纤维几乎完全消失,新生骨组织于条索状桥接两断端,组织学显示骨骼肌萎缩的同时,部分细胞核出现崩解,并有凋亡小体出现;TUNEL染色呈阳性。说明肌瓣可作为BMP的良好载体用于构建血管化的骨组织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同期修复软组织和主干血管缺损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 2003年5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21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4 ~53岁,平均37.3岁.创伤部位:上肢4例,下肢17例.血管断裂并缺损14例,血管广泛挫伤并血栓形成7例.所有患肢均存在严重的软组织缺损合并主干血管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肌腱、血管或神经外露.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5~8分,平均5.8分.8例肢体远端血供差或完全消失的患者彻底清创后一期行Flow-through皮瓣移植术;13例血供部分存在但明显差于健侧的患者,根据清创后创面情况,6例直接行一期皮瓣移植术,7例行二期皮瓣移植术.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3~4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移植皮瓣全部存活,肢体远端血供良好,无血管危象发生.3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患者供区植皮后部分坏死,3例患者发生浅表感染,1例患者发生骨髓炎,均经处理后获改善. 结论 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技术可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修复主干血管损伤,为严重开放性四肢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裴国献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4,(1)
自2006年我们提出数字骨科学概念(本刊2007年7期发表)以来, 数字骨科学的建设与发展已走过了17年的发展历程。数字骨科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骨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 汇聚了人体解剖学、立体几何学、生物力学、材料学、信息学、电子学和机械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近几年来有关计算机辅助导航、5G通信技术、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手术机器人以及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前沿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 为骨科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变革, 推动了骨科学科的快速发展, 继而智能骨科应运而生。智能骨科是数字骨科的进阶、是数字骨科发展的高级阶段, 并非独立的骨科亚专科分支。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 医疗大数据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发展背景下, 我们面临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广泛采用标准化的手段来收集与存储未来的患者数据;二是如何在确保患者隐私安全的基础上, 最大化地利用这些医疗数据支持智能医疗的进步。标准化在实现电子医疗记录与患者院外健康数据无缝整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简化数据提取流程, 而且为数...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介绍应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在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22个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治疗18例患者,其中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四肢功能重建6例;肘关节周围5例,小腿及足踝部13例.对12例感染性创面,经彻底清创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1~2次临时覆盖创面,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根据受区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的需要,选择保留一个粗大分支构建的倒“Y”形血管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进行移植.在受区稍近端解剖并分离出一段主干血管并切断后,将游离皮瓣的倒“Y”形血管蒂嵌入桥接受区主干血管切断处,分别与受区切断的主干血管的近、远端行端端吻合,形成倒“Y”形血管吻合.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不影响受区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区的浅静脉可供吻合,则只需进行倒“Y”形动脉吻合,保留静脉的连续性不必切断.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对皮瓣的存活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18例患者移植的21个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正常.随访6 ~ 36个月,平均16.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重建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倒“Y”形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为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特别适合于肘部及已有一条血管毁损的小腿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操作便捷,临床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价不同直径螺钉固定时添加复合磷酸钙骨水泥 (CCPC)对骨质疏松股骨颈生物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 2 4个股骨上段标本 ,随机分为三组 :深螺纹强化组、中等螺纹强化组和浅螺纹强化组。结果 三组均灌注CCPC ,深螺纹组、中螺纹组和浅螺纹组的螺钉初始松动加载力分别为(32 8 9± 34 9)N、(335 7± 2 6 6 )N、(2 84 8± 2 5 9)N ;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 (36 9 5± 2 1 9)N、(36 4 0± 17 5 )N、(30 5 6± 2 4 5 )N ,深螺纹组、中螺纹组均和浅螺纹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螺钉直径与骨质疏松股骨颈强化后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3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labeling and tracing in vitro go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by bromodeoxyuridine (BrdU)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of its optimal concentration, incubating time and cytotoxicity. Methods A healthy goat, aged 10 months old, male, weighing 32 kg, was used in this study. Bone marrow was aspirated. B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using the adherence method in vitro. The fourth passage of BMSCs (P4) were incubated with BrdU at 5, 10, 15, 20 μmol/L as 5, 10, 15, 20 μmol/L BMSC groups. Cells were not labeled by BrdU as negative control.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duc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goat BMSCs; the optimal mass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of 5-BrdU labeling; cell positive rate at 12, 24, 48 and 72 hours in each group using immunofluoreseenee; the cell survival rate after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BrdU ladling by trypan-blue exclusion. Results The morphology of the primary and passage goat BMSCs was fusiform in shape. Goat B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chondrocytes following induction. BMSC nucleus showed green fluorescence under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fter being labeled by BrdU. The mean labeling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incubation time of BrdU, and reached to (93.32± 3.25)% after incubation in 15 μmol/L, BrdU for 48 hour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15 μmol/L BrdU for 72 hours, 20 μmol/L BrdU for 48 hours and 72 hours (P > 0.05), or between the other groups or time points (P < 0.05). The labeling rate of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0. The cell survival rate was all above 90% (P > 0.05). Conclusions BrdU can be used as a labeling marker for goat BMSC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is 15 μmol/L and the incubation time is 48 hours, the optimal labeling effect can be achieved. Goat BMSCs labeled with BrdU i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safe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