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450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骨巨细胞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EnVisionTM二步法检测7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OPN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指标骨巨细胞瘤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分析其可能的临床意义.结果:OPN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6.6%,而在正常骨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侵袭性骨巨细胞瘤OP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骨巨细胞瘤,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95.5% vs 69.1%, P=0.013).OPN在不同Campanacci分级的肿瘤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且随着分级的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不同分级间阳性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9).OPN阳性表达率与复发与否、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病程长短、发病部位等临床特征无显著相关.结论:骨巨细胞瘤OPN高表达,且与肿瘤侵袭性及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2.
颈椎Modic改变与轴性疼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病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36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MRI矢状位图像资料,记录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各节段分布及各分布节段类型,统计并分析Modic改变与颈部轴性疼痛的关系.结果:136例颈椎病患者中有23例存在Modic改变.发生率为16.9%;男性患者中发生率为17.7%,女性为15%;最常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C56;Modic Ⅰ型、Ⅱ型和Ⅲ型的发生率分别为4.4%、7.4%、5.1%.存在Modic改变的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6.5%.术后缓解率为76.9%;无Modic改变者轴性疼痛的发生率为20.4%,术后缓解率为73.9%,两者轴性疼痛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O.05).Modic改变Ⅰ、Ⅱ、Ⅲ型患者中轴性疼痛发生率分别为83.3%、60%和28.6%,术后缓解率分别为100%、66.7%和50%;Modic改变I型患者轴性疼痛发生率和术后缓解率均较其他两型为高(P相似文献   
63.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BL教育模式是针对目前教学模式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后提出的优秀的医学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医学生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旨在解决目前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高分低能现象。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在骨科临床实习的教学中尝试实行PBL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能掌握更多的骨科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技能。  相似文献   
64.
重组大鼠pEGFP-N1-IGF-1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IGF-1),为基因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前提。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大鼠肝脏组织总RNA中提取并扩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全长cDNA,并将该基因连接克隆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上,以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1。结果实验从大鼠肝脏组织中提取总RNA,以RTPCR方法获取编码IGF1基因的全序列cDNA。构建IGF1cDNA真核表达质粒时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EGFP报告基因融合在IGF1基因,并经酶切后DNA电泳鉴定及DNA测序证实结果。结论构建重组质粒pEGFPN1IGF1成功,实验中将能发出绿色荧光的EGFP报告基因融合在IGF1基因的3′端,并以编码柔软肽段的核苷酸连接,既保留了IGF1的神经营养活性,又便于基因治疗中可检测到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5.
脊柱结核的误诊分析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无明显后方压迫的陈旧性颈椎半脱位行单纯前路手术减压内固定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收治陈旧性颈椎半脱位患者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均超过2个月,行前路减压,术中试图通过撑开螺钉及钛网钢板同定的运用,以获得减压固定、恢复正常序列.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正常颈椎序列及椎间隙高度,随访6-11个月,平均8.5个月,无植骨未融合及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病例.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3.4分恢复为最后随访时平均15.9分,改善率为69.4%.结论 对于陈旧性颈椎半脱位,后方结构已纤维愈合稳定,而且无明显后方脊髓压迫,前路减压技术完全能达到减压融合重建颈椎序列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7.
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的手术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为下腰椎不稳的32例患者进行后正中入路下的椎管狭窄减压手术,椎弓根螺钉植入并行椎间隙撑开,双侧切除椎间盘保留侧方以及前方的纤维环,刮除终板的软骨层,植入足量的松质骨以及椎板切除物,最后植入双条三面皮质骨的髂骨块,椎弓根螺钉系统加压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失血量较常规手术无显著差别.28例获得手术后的3个月随访,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大部恢复,行走距离增加最为明显.椎间高度术前2.8~6.7mm,平均高度4.2mm,术后椎间高度11.8~14.3mm,平均12.6mm.在3个月随访时平均高度为10.8~13.2mm,平均11.6mm.椎间孔3个月后较术前增加6mm.27例显示椎间隙的活动度小于2°,椎体与植骨块交界处无透亮区.1例植骨块吸收,但症状改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刺激,最终缓解.结论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结合椎弓螺钉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满足充分减压,即刻的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骨性融合治疗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8.
Hangman骨折较为常见,但对其骨折机制表现及治疗仍存在争论.笔者总结近几年来收治的Hangman骨折4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9.
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或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由于椎间盘退变后继发小关节退变、椎管和神经根管容积变化以及脊柱失稳、畸形等病理改变导致的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1年7月-2007年6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56例,其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1例。手术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0°,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或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结果56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手术组矫正角度平均为15°,骨融合率达到95%,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首选非手术治疗,如失败应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尽量采用有限内固定和融合的原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后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东菱克栓酶,分别于第1、3、5天给予15BU、10BU、10BU,用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1h,第6天考核其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71.43%,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者占93.75%。治疗后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压积(HCT)显著降低(P〈0.01),而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APTT)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东菱克栓酶治疗PTCA支架术后心绞痛疗效好,无出血、变态反应等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