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449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目的研究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体内降解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纳米人工骨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制作兔股部肌袋,将灭菌的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植入肌袋内,在植入4周、8周、12周、16周时取材通过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情况,同时将材料取出后煅烧,测量残余无机物含量,判断降解的量,同时进行X线衍射实验,测量残余材料的组成。结果材料植入8周内降解较慢,生物力学强度减低不明显,12周时降解加速,材料强度明显减低,16周时新骨形成明显,降解残余材料分布于新形成的骨组织内部,X线衍射发现12周时材料内有羟基磷灰石成分出现,提示有新骨形成,16周时羟基磷灰石成分明显增多。结论纳米磷酸钙/氧化锆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具有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2.
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和诊治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物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为空间位向感觉的自我体会错误[1]。据资料统计,约有80种疾病可以产生眩晕,其中与颈椎疾患密切相关的颈性眩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复杂、不典型,常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的相关疾患的临床表现混淆,加之目前  相似文献   
43.
对6例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半脱位4例,Hangman骨折2例),应用APOFIX系统行后路C1-2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结果6例内固定均成功,并获6个月以上随访,椎板钩及植骨块无松动及移位。植骨融合。认为APOFIX应用于上颈椎后路内固定,安全、简便、有效;术前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4.
以泸州市中医医院为例,从基础业务系统、基础硬件工程、数据仓库和数据交换中心、数据挖掘与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几方面阐述医院智慧医疗架构设计及其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应用能够提高医院智能化水平,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颈椎脊髓损伤患者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导致高血糖的因素。方法检测53例颈椎外伤伤后7 d内空腹血糖浓度。结果53例颈椎外伤患者空腹血糖值(7.82±2.84)mmol/L。36例出现高血糖(血糖值大于6.4 mmol/L)。患者颈椎外伤后高血糖的发生率与脊髓损伤程度和年龄有关,与外伤原因和损伤病程长短无关。结论颈椎脊髓损伤后7 d内约有68%患者出现高血糖反应。脊髓损伤程度越重,患者血糖浓度越高。年龄大、完全性瘫痪的患者发生高血糖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制作犬腰骶神经根压迫的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神经根压迫造成的根性疼痛及麻木的治疗方法.方法:18只成年杂种犬,均为雄性,随机分成3组:7d组、14d组和28d组,每组6只.应用长5mm、直径3~4mm的硅胶管植入右侧L6、L7及S1神经根下面,造成压迫模型,左侧作为自身对照侧.结果:通过对压迫神经根及神经根节大体观、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光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可见神经根压迫后其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如神经膜细胞胞质肿胀和细胞水肿、华勒变性、神经轴突脱髓鞘变等.结论:神经根超微结构的改变是神经根失功能的病理形态学基础,此模型更接近于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为临床神经根性疼痛及麻木治疗的研究建立了可供参考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7.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伏案工作人员数量的快速增长,颈椎病患者亦在不断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SmithRobinson及Cloward等人报道颈前路手术以来,颈椎病手术治疗的范围、手术技巧、手术方式有了很大发展。在我国,对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也日趋普及。与此同时,由手术治疗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循证医学(evidencemedicine)的发展,对颈椎病手术治疗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手术适应证、手术原则以及术后并发症处理等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1颈椎病的手术适应证并非所有的颈椎病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或者适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影像学测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筛选出评估颈椎后凸畸形破坏颈椎力学平衡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将61例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分为有症状组(25例)和无症状组(36例),采用随机双盲重复方法,在颈椎MRI上测量颈椎后凸畸形顶点脊髓矢状径(a)、后凸顶点脑脊液柱的矢状径(b)及延髓与桥脑交界处的延髓矢状径(M),计算a/b比值、a/M比值,在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和后凸Cobb角,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测量值与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性.结果:症状组的后切线夹角和Cobb角明显大于无症状组(Z=-6.351,P<0.01;Z=-7.761,P<0.01),a/M比值和a/b比值明显小于无症状组(t=-9.939,P<0.01;t=-5.334,P<0.01);两组病例后凸节段的后切线夹角与Cobb角成正相关(R=0.899,t=39.188,P<0.01)、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502,t=-11.080,P<0.01),后凸节段的Cobb角与a/M比值成负相关(R=-0.427,t=-9.012,P<0.01).将每组患者以a/M=0.338和后凸节段后切线夹角及Cobb角=20°再分组,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比值≤0.338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此外,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也是导致临床症状出现的相关因素.结论:颈椎后凸畸形患者a/M比值≤0.338、后凸节段Cobb角≥20°或后切线夹角≥20°与临床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提示颈椎力学平衡被打破,颈脊髓被损伤,需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并总结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特征和分度、分期治疗策略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15例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男34例,女81例;年龄12.4~18.4岁,平均15.1岁.先依治疗前的后凸Cobb角分度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Ⅳ度组:Ⅰ度组为12.7°±1.8°,共47例;Ⅱ度组为25.4°±6.4°,共31例;Ⅲ度组为47.2°±-4.1°,共22例;Ⅳ度组为62.6°±5.7°,共15例.对Ⅰ度组患者予以颈托保护下活动4~8周;对Ⅱ度组者予以颅骨牵引7~14d,达生理曲度后头颈胸石膏固定8~12周.以在伸展侧位片上测量的椎体后缘切线夹角作为依据,决定Ⅲ度组患者前路融合范围和Ⅳ度组后部截骨高度及角度;对Ⅳ度组患者采取分期治疗,先行后路截骨及前路松解术,术后行颅骨牵引7~10d、使颈椎后凸达到最大的矫正后,二期行颈前路矫形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Ⅰ度组患者佩戴颈托4~8周后X线片显示:Cobb角为-5.2°±3.1°;Ⅱ度组颅骨牵引后X线片显示:Cobb角为-8.2°±6.8°.术后3天X线片显示,Cobb角Ⅲ度组为-4.5°±7.2°,Ⅳ度组为-2.9°±7.9°.患者外观畸形明显矫正,颈痛及神经症状改善明显.Ⅲ度、Ⅳ度组患者治疗后颈椎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重建,后凸畸形区域脑脊液线清晰,脊髓未见压迫.结论 对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应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分度、分期治疗,形成合理的治疗策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grading system 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cervical kyphosi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15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cervical kyphosi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magnitude of kyphosis.The initial Cobb angle of 4 groups were 12.7°±1.4° 25.4°±4.8°,47.2°±4.4° and 62.6°±5.7° respectively.The patients in group I were treated with the collar support for 4-8 weeks.The patients in group Ⅱ were treated with skull traction (3-5 kg) and then fixed by cranio-cervical-thoracic plaster.According to the angles between the tangents of 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at each level on lateral cervical radiograph in extension,the anterior fusion levels of the group Ⅲ and angles and range of osteotomy in the group Ⅳ were decided.In group Ⅳ,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two steps.The anterior release and posterior osteotomy were performed firstly.Then skull traction (1/10 body weight) was maintained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deformity for 7-10 days,fusion and anterior fusion with autologous bone graft and internal fixation was completed.Results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 showed that Cobb angle were -5.5°±2.0°,-8.2°±6.1°,-4.5°±6.6° and -2.9°±7.9° in Ⅰ-Ⅳ group after treatment.The deformed appearance of the pati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A improvement neck pain and neurologic function were found in all patients.Post-operative MRI showed that physiological curve of the cervical spine was restored,and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line was clear in the previous kyphosis area.Conclusion Adolescent idiopathic cervical kyphosis ha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Surgical strategy is determined by the severity of deformity.  相似文献   
50.
颈椎间盘与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交感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节段(C2/3、C3/4、C4/5、C5/6、C6/7)分别切取16只兔颈椎间盘及颈椎后纵韧带,其中8只通过NF200对其神经纤维进行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另8只通过冰冻切片.乙醛酸(SPG)法对交感神经纤维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5.0软件)描述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在颈椎间盘纤维环外环分布有少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颈椎后纵韧带上分布有大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呈网状分布,且以椎间盘区分布相对密集。分布于后纵韧带浅层的交感神经较深层密集,分布于C2/3、C3/4、C4/5的交感神经较C5/6、C6/7密集。结论颈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上分布的交感神经可能是引发颈性眩晕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