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0篇
外科学   449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经后路一次切除半椎体治疗先天脊柱畸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回顾性分析 9例由先天性半椎体造成的脊柱侧弯和后凸畸形经后路一次半椎体切除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9例患者 ,半椎体的位置在胸腰段或腰椎 ,手术采用后路切口 ,切除半椎体后 ,内固定矫正畸形 ,植骨融合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 2 0 .6月 ,术前、术后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片。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侧弯和后凸畸形 ,侧弯角由术前的 37.7°矫正至 10° ,后凸角由术前 30 .5°矫正至 6°,躯干位移从 2 3mm恢复至 5mm ,无任何手术并发症 ,无内固定断裂脱落 ,均融合。结论 此手术方法对发育前期的患儿且半椎体位于胸腰椎或腰椎造成的先天性脊柱畸形 ,是一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该文对外伤性截瘫施行根管探查、减压、双侧哈氏棒固定、带带大网移植66例,术后半年至7年随访其优良率为35.87%,好转率为89.5%(非贯通损伤为100%)。认为:减压时间越早越好;截瘫平面越低越好;损伤程度越轻,效果越好;年龄越轻,效果越好。同时认为,脊髓完全性损伤不管使用何种手术方式都是无效的,因此,术前必须鉴别脊髓损伤类型、手术指征,仅限于非脊髓横贯性损伤(不全损伤)。  相似文献   
103.
游离齿突小骨的影像学征象(附2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经影像学研究探讨游离齿突小骨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3例游离齿突小骨患者,其中10例有明确的外伤史。明确游离小骨的诊断后,须经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寰枢关节的不稳定程度和颈脊髓的压迫。1例无症状的患者行保守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2~4年(平均2年8个月),23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均较满意。结论 对游离齿突小骨患者,无论有无寰枢椎不稳、有无症状和脊髓损伤的体征,均可成功进行影像学评估。建议对此类患者宜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屈.伸侧位摄片和CT平扫,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行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04.
髓磷脂相关轴突生长抑制物是脊髓损伤后抑制轴突再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与之结合的受体和信号传导途径已逐渐被认识。目前,中和这些抑制物的分子方法可分为细胞外途径(单抗、疫苗、竞争性肽段、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内途径(增加 cAMP 水平、灭活 Rho)等。脊髓损伤后刺激轴突再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本文着重就每种方法的活体研究结果及其促进轴突再生的可能优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5.
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颈椎减压术后的MRI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颈前路减压切除与不切除后纵韧带术后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颈前路减压患者的术后MRI检查资料,其中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者12例,未行切除者10例。观察脊髓形态,测量脊髓矢状径,并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36个月,MRI显示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组(P<0.01)。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6.
107.
颈椎前路手术后翻修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颈椎前路手术后翻修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方式进行探讨,评价前路内固定在颈椎翻修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1998~2002年有43例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进行了翻修术,重新从前路行减压、植骨及内固定。分析其翻修原因、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疗效,并对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及评价。结果:因并发食道瘘死亡1例,失访2例,40例获得1~4年(平均33个月)随访,除2例因假关节形成融合失败外,其余38例均获牢固骨性融合,术后12周内融合者24例,12~24周内融合者14例。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随访时“D”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时“D”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翻修术在临床疗效、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曲度方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8.
目的了解膈肌各位点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的特点,从而寻求检测膈肌MEP的最佳位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270g。采用Reporter型肌电图仪给予单个方波电脉冲刺激,刺激强度15mA,波宽0.2ms,刺激间隔200ms。直视下,将同心圆针电极分别插入膈肌内侧脚、中间脚、外侧脚、腋后线第11肋骨下缘、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锁骨中线第8肋骨下缘、胸骨旁线第7肋骨下缘、胸骨部。记录信号经放大后,打印保存以备后续分析。结果30只sD大鼠经颅电刺激后每侧膈肌8个位点均可记录到双相诱发电位。各位点潜伏期变化不大,为(2.95±0.21)ms。各位点各自波幅相对恒定。但各位点间波幅变化较大,胸骨部最小,为(0.97±0.05)mV。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最大,为(6,08±0.46)mV。同时发现,从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进针时,此处离胸膜返折部有一定的距离,在针通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肋间肌后可安全到达膈肌,而不会穿透胸膜伤及肺。结论以腋前线第9肋骨下缘为进针点,垂直胸壁进针行膈肌MEP监测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该处波幅最大,是监测膈肌MEP较理想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9.
Steffee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体会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22000)沈合群,袁文,王国基自1993年2月至1997年10月,作者等采用Stef-fee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式中采用新型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2年1月,本科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行ACDF术治疗颈椎病患者152例,其中男85例,女67例,平均年龄(53.25±5.35)岁.于术前、术后第2d,2、6个月、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7 ~26个月,平均17.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VAS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为(9.5±1.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5.0±1.5)分,平均改善率为87.8%.术后第2d共有17例(11.18%)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根据Bazaz吞咽困难分级,轻度、中度、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分别为9例、6例、2例;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高峰处于术后第2d.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ACDF术式中采用Zero-p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无慢性严重吞咽困难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