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3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缺血性结肠炎内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缺血性肠道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凡全身循环动力异常,肠系膜血管病变及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局部疾病引起肠壁缺血时,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临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随着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开始出现相关病例报道。本文回顾分析72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旨在提高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底部血管深度与溃疡出血的关系,确定一个血管深度临界点作为内镜多普勒阳性标准。方法胃镜检查时发现的急性期消化性溃疡患者178例,立即用16MHz内镜多普勒超声探头经内镜活检道插入检测溃疡底部血流。对不同血管深度的出血性溃疡发生率作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各血管深度判别溃疡出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绘制ROC曲线,确定多普勒阳性的血管深度标准。结果 178例患者急性出血和无出血者分别有74例和104例,溃疡底部测及血流信号分别为66例(89.2%)和72例(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测及的血管深度中位数分别为0.5mm和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不同血管深度的出血性溃疡发生率作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溃疡底部血管深度0.7mm作为临界点最佳,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非别为79.7%、83.7%和82.0%。结论消化性溃疡底部血管深度与出血相关。血管深度≤0.7mm可作为内镜多普勒阳性标准。其对再出血的预测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邱雄  赵聪  刘西平  史维  袁德强  吴立平 《四川医学》2001,22(12):1110-1111
目的 探讨肠道血管病变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方法 对15例肠道血管病变所致的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溃疡、肿瘤及其他出血病灶,8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未发现充盈缺损等任何异常影象,15例肠镜检查中3例见盲肠,升结肠处粘膜下血管增多,扩张。10例行99mTc标记红细胞ECT检查,2例提示活动性出血,12例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1例见扩张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动脉期早期的静脉显示位于回结肠动脉,2例肠壁染色增浓,出现点片状造影剂浓集区,位于空肠,8例供血动脉迂曲扩张,局部血管丛异常增多,结构紊乱,位于空肠和回肠,DSA检查阳性率92%,DSA后即行栓塞治疗8例,成功止血6例,占75%。1例术前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手术探讨查发现病灶1例,结论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是准确诊断肠道血管畸形的可靠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埃索美拉唑(耐信)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三联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情况、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情况、消化道症状的缓解及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分配到治疗组(耐信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和对照组(奥美拉唑与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疗程1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40例病人,每组20例,无一例失访。治疗组18例溃疡为斑痕期(S期),2例为愈合期(H期);对照组17例溃疡为S期,3例为H期。治疗组19例Hp根除,对照组18例Hp根除。治疗1周后所有病人的消化道症状均缓解。除少数病人有轻微的消化道不适,但能耐受,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含耐信的1周三联治疗能有效地根除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感染、治愈十二指肠溃疡,其总体疗效与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三联治疗方案相接近,且病人的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明确上消化道及邻近器官占位病变性质,并探讨其对上述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13例上消化道病变及邻近占位病变行EUS-FNA,进行细胞学及组织学检查与最终组织病理结果相比较,评价EUS-FNA诊断准确性及安全性.结果 10例患者获得足够的细胞或组织学资料,穿刺成功率76.9%.在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中,EUS-FNA诊断准确率为75%;上消化道邻近占位病变中诊断准确率为80%.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EUS-FNA对于上消化道及其邻近占位病变诊断准确率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类癌(carcinoid)是一种可发生于全身多种器官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胃肠道是最为常见的好发部位,约为67%,其中尤以小肠最多见,占25%,其次分别为直肠和阑尾,分别为14%和12%[1].  相似文献   
17.
晚期腹部肿瘤所致剧烈癌性腹痛治疗困难,疗效差,临床多朋中枢镇痛药,副作用大,易成瘾.对腹部晚期肿瘤上腹痛性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腹腔神经丛区域注射神经破坏剂如无水酒精,通过毁损神经从,中断痛觉通路,达到止痛目的,目前国内对于此镇痛治疗方法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8.
内镜超声(EUS)对后纵隔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有特殊意义.EUS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能直接取得病理学诊断依据,明确邻近食管周围纵隔占位病变、肿大淋巴结等的性质.本研究应用EUS-FNA诊断2例性质不明的后纵隔占位病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共聚焦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共聚焦内镜对9例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对正常黏膜和可疑病变部位用共聚焦内镜观察,与相应病变部位活检的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患者74个部位进行共聚焦扫查,采集图像1587帧,其中正常黏膜39个,慢性胃炎31个,食管癌3个,食管异位胃黏膜1个。不同部位和病变黏膜的共聚焦图像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共聚焦内镜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7%、95.8%和93.5%。结论共聚焦内镜能显示上消化道黏膜的组织和细胞形态,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李姣  杨增伟  袁德强  孙晓滨 《四川医学》2020,41(10):1103-1104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公司职员,因"腹痛、腹胀伴肛门排气排便减少3d"入院。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下腹胀痛,伴阵发性加重,加重时疼痛难以忍受,伴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减少,无头晕头痛,无呕血黑便等。既往有银屑病病史10年,长期服用治疗银屑病的中药8.5年,其中前8年服用当地中医院处方中药,近半年开始服用粉末状"中药偏方";反复口腔溃疡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