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7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伴有阵发性房颤引起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指征,但是如果选择VVI或者VVIR型心脏起搏器,则因为室房逆传导致持续性房颤,心功能明显下降,增加栓塞并发症。目前长短周期现象和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认为长短周期现象启动的房颤可通过心房起搏来治疗[1]。由于房颤的发生机制复杂,如果不是由于长短周期现象而触发房颤,安置了DDD型人工心脏起搏器则可以因发作房颤使心房电极废置,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临时人工心房起搏术并施以较快的心房频率起搏,如果因消除长短…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VV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力衰竭。在保留原起搏器及导线的情况下,新置入2根电极导线分别至右室,及左室侧后静脉,与DDD起搏器心室及心房接口连接,行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临床疗效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使用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短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确诊阵发性房颤患者11例,采用6 mn冷冻直导管、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节段消融电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位消失30 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 平均消融术时间(252.55±51.99)min,曝光时间(35.65±9.88)min.共隔离36根肺静脉,平均每根静脉冷冻(7.9±4.1)次.消融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8.73±4.15)个月,短期成功率81.8%.结论 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房颤的短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能够有效地改善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力衰竭患耆和心事传导和/或室内传导异常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症状。CRT早在2005年已经被欧洲心脏病协会列入心力衰竭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I类适应汪,证据级别为A级。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4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右冠状动脉急诊PCI。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处出现异常分离,中段呈并行的两个管腔(图1),直径相似,至第二对角支发出处再次合并为一个管腔前行。因前降支病变性质不明确,建议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但患者拒绝。6个月后因“胸骨后灼热感3天”再次入院,心电图检查Ⅲ和aVF导联呈Qr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计多或者全部窦房结异常的综合征[1 ] 。目前善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 ,我们参照 1997年 6月在北京制定的标准[2 ] ,按照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表现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Ⅳ型 :Ⅰ型 :单纯而持续的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Ⅱ型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停搏或者窦房传导阻滞 ;Ⅲ型为慢—快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或者交界性逸搏合并交界性、窦性快速心律失常 ;Ⅳ型 :双结病变。人们往往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归因于冠心病 ,在治疗时除给予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外 ,常规给予扩管、降脂、抗凝治疗。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同步化治疗(CRT)对于药物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以来4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8例,年龄48~84(70.0±18.5)岁。其心力衰竭的NYHA分级为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QRS间期≥130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60mm。在CRT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9.0±7.5)个月。采用心电图观察QRS时限、超声心动图计算LVEF,组织多普勒了解心室壁同步的情况;6min步行距离测量心脏的负荷能力的变化。结果(1)QRS时限起搏前(188±40)ms、右心室起搏(222±34)ms、左心室起搏(212±42)ms、双心室起搏(169±26)ms,双心室起搏和起搏前、右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比较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2)心功能分级(NYHA)术前Ⅲ~Ⅳ级,术后1周Ⅰ~Ⅱ级,术后1个月直至随访时仍旧Ⅰ~Ⅱ级。(3)LVEF术前(28.30±3.94)%,术后1周(37.80±3.98)%,随访结束时(41.67±6.77)%,术后1周和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和术前比较亦明显提高(P<0.05),但是随访时和手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min步行距离术前(398±168)m,术后1周(478±126)m,随访时增加至(506±134)m,术后1周和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和术前比较亦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和手术后1周比较也明显提高(P<0.05)。1例患者在CRT治疗后1年行心脏移植。共计6例患者死亡。结论CRT短期就可以减轻药物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增加其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可以使患者长期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