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患者,女,48岁,因下腹疼痛8 h入院。查体:T 36℃,P 68/min,R 20次/min,BP 124/86 mmHg。腹平软,脐下压痛,右下腹可触及包块,约5 cm×6 cm大小,质中。实验室检查:血WBC8.98×109/L,N 0.90。腹部超声示:肠管扩张,右侧腹部实质性包块。行结肠镜检查,因患者痛苦未达回盲瓣,于距肛门659/L,N 0.90。腹部超声示:肠管扩张,右侧腹部实质性包块。行结肠镜检查,因患者痛苦未达回盲瓣,于距肛门6570 cm升结肠处见一紫红色肿物,质脆,触之易出血。镜检考虑:结肠肿瘤。CT示:右侧中腹部肿瘤性病变,考虑结肠肿瘤。诊断:右侧腹部包块,结肠肿瘤?入院后行肠道准备,在全麻下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原因、表现、处理措施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1年1月~2008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因多种手术指征或选择性剖宫产共2480例,其中术中出血者102例,进行出血原因、止血及预防措施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加缝合有效率达到94.01%。结论药物加缝合有效率达94.01%,无效者再次行宫腔填塞和子宫切除,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手术范围的扩大和不必要的创伤,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儿童郎罕细胞组织细胞病 (LCH)骨骼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儿童LCH 40例 ,均行X线平片检查 ,其中 8例CT扫描。 14例分别于 1个月~ 2年内随访。结果 :本组中颅骨破坏 32例 ,占 80 %;脊柱破坏 9例 ,占 2 2 .5 %;长骨破坏 13例 ,占 32 .5 %;扁骨及不规则骨破坏 4例 ,占 10 %。嗜酸性肉芽肿以颅骨、长骨和脊柱多发 ,其他类型以颅骨多发。结论 :LCH骨骼病变具有多发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X线平片是本症诊断的基本手段 ,CT对隐蔽部位病变及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优于平片。  相似文献   
94.
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新X线征象--髂骨致密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明确髂骨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探讨髂骨致密线的形成机制。方法:分析103例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及其中8例骨盆CT片,并与200例非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及其中13例骨盆CT作对照。结果:臀肌挛缩组85例(82.5%)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髂骨致密线,对照组仅见5例(2.5%)。103例臀肌挛缩症中,髂骨致密线出现于5岁以上组和5岁以下组分别为81例(81/88)和4例(4/15);出现于臀大肌挛缩为主组和臀中肌挛缩为主组分别为83例(83/94)和2例(2/9)。CT扫描示正常骨盆的髂骨骶髂关节部外缘皮质呈后内向前外走行的斜面,而在臀肌挛缩症患者,髂骨后部增厚、变形,外缘皮质斜面变小,近乎前后走行。结论:骨盆平片上髂关节旁髂骨致密线是臀肌挛缩症的1种征象;这一征象是由于挛缩的臀大肌长期、持续的牵拉作用,导致本呈后内向前外斜行的髂骨骶髂关节部外缘皮质变为前后走行使其形成轴位投影所致。  相似文献   
95.
结合解放军总医院“非典”科研应急管理实践,对科研在医院应急处理中的地位、任务、指导思想、管理工作内容,以及应急专项研究的启动时机、选题范围和立项原则做初步思考,并对影响应急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利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研管理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MR信号特征与癌组织病理分级、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DEN诱导大鼠HCC,于不同时相点观察其MR信号变化,并对其细胞核DNA含量做相应的定量分析。结果:共诱发51个HCC,T_2WI均呈高信号,T_1WT呈高(10/51)、等(915)、低(32/51)信号,其中高信号者于诱癌早期多见,病理上多为Ⅰ、Ⅱ级,低信号者以晚期多见,主要为Ⅲ、Ⅳ级。随着高信号向低信号的演变DNA含量呈增加趋势。结论:在HCC的演进过程中其T_1 WI信号遵循由低到高的规律,从MR信号特征可间接判断HCC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7.
远程医学的建立和发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远程医学(Telemedicine)是随计算机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利用信息处理和电信技术,以声像、图形或其他形式传递医学信息,用于医疗、科研和教育等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正使现代医学的各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98.
多媒体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近年来,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既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选择和扬弃,又是一个改革、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而且对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全面提高医学院校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作用[1].因此,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自2001年来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
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生儿脑发育评估、脑损伤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为新生儿颅脑MRI的适应证和临床实践规范制定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包括:(1)疑似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感染、脑卒中,以及原因不明惊厥者应行颅脑MRI;颅脑MRI不纳入早产儿常规脑损伤筛查管理,当颅脑超声筛查有明确损伤证据时应行颅脑MRI进一步评估;对于颅脑超声未见异常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纠正胎龄足月时行颅脑MRI;(2)新生儿颅脑MRI应尽量在非镇静状态下完成;(3)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优化检查条件,保障安全,危重患儿检查需严格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可应用磁共振兼容的转运培养箱和呼吸机;(4)目前新生儿颅脑MRI检查可选1.5 T或3.0 T设备,应用新生儿颅脑专用线圈以提高信噪比;常规扫描序列选择应遵循:至少包含轴位T1加权像、轴位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以及矢状位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5)建议采用结构化或分级报告系统,通过双人审签报告、多中心协作等方式提高报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胸部外伤后肋骨骨折漏诊的原因及避免漏诊的措施,旨在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0例130根肋骨骨折病人的一系列检查(包括胸部正位片、受伤处肋骨斜位片,受伤处肋骨透视下点片及3周后的肋骨点片复查)进行分析。结果:以外伤后的一系列检查,加上3周后的肋骨透视下点片新发现的骨折数为最后结果,回顾性对50例130根肋骨骨折病人的一系列进行读片,其中胸部正位片正确诊断92根肋骨骨折,正确诊断率70.7%;胸部正位片加患侧肋骨斜位片正确诊断118根,正确诊断率90.7%;胸部正位片加肋骨透视下点片正确诊断122根,正确诊断率93.8%;胸部正斜位片加肋骨透视下点片正确诊断126根,正确诊断率96.7%。结论:单一胸部正位片,不宜用于诊断肋骨骨折,肋骨骨折的诊断一定要多体位摄片组合、不同时间摄片组合,加上认真负责的摄片及逐根的仔细诊断,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肋骨骨折的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