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73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目的:利用MRI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后患者咬合关系自行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按关节镜术后4周咬合关系能否自行恢复,将患者分为暂时错及长期错2组,每组包括30例单侧手术病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读片记录2组患者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应用SAS6.12软件包比较2组间的差异,探讨术后错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错组患者与暂时错组相比,关节盘变形程度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均显严重。结论:通过术前MRI所显示关节盘形态及髁突骨质变化情况,可以初步预计患者术后咬合关系能否及时恢复,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22.
老年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病因和症状的特点。方法对照分析青、老年TMJDS患者的易患因素和临床症状。结果老年人TMJDS的发生主要与后牙缺失、单侧咀嚼和创伤相关;临床症状以疼痛比较多见(86.9%),X线检查见关节骨性改变(37.9%)和全间隙狭窄(13.6%)较多;临床分期以器质期(44.2%)为主。结论与老年人TMJDS发病相关的最重要因素是后牙缺失,其防治关键是尽早修复缺失的后牙  相似文献   
23.
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一种颞下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在初步诊断为结构紊乱后进行MRI检查,以获取评价关节盘情况的影像学依据,并按照Wilkes-Bronstei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将处于Ⅱ~Ⅴ期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进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手术,主要操作要点为前附着松解和关节盘的水平褥式牵引缝合。术后连续对2004年8月—2007年3月期间接受关节镜下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639例(764侧)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再次进行MRI检查,并根据自定的MRI评价标准,评价关节盘复位的效果。优为3个层面完全复位;良为2个层面完全复位;差为仅1个层面复位或完全未复位。将"优"和"良"定为有效,对复位"差"者再次进行手术、或改为开放性锚固术。结果:764侧关节中,术后MRI显示729侧为"优",占95.42%(729/764);24侧为"良",占3.14%(24/764);11侧为"差",约1.44%(11/764)。结论: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是一种能将关节盘复位的有效术式,但其长期的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经关节镜移植自体耳廓软骨块修复颞下颌关节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与修复机制。方法 于12只猕猴获取一定量的自体耳廓软骨块,经关节镜植入关节骨软骨缺损区;4周、12周和24周后经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8周,关节面缺损区基本与正常组织平齐。随着时间的推动,修复区软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代之以成纤维细胞构成的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I型胶原呈现弱阳性。结论 软骨块移植可修复颞下颌关节软骨损,但修复组织为纤维软骨样组织,随时间推移,逐渐成为纤维组织。  相似文献   
25.
目的:介绍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和临床评价的初步效果。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的TMJ疾病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在初步诊断为结构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ID)后进行MRI检查,以获取评价关节盘情况的影像学依据,并按照Wilkes-Bronstein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将处于Ⅱ~Ⅴ期的患者纳入治疗范围,进行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手术。术后对接受关节镜下盘复位固定术的911例患者(1103侧关节)再次进行MRI检查,根据MRI评价标准,评价关节盘复位的效果。对复位"差"者再次进行手术,或改为开放性锚固术。结果:MRI评价显示,1032侧关节达到良以上,有效率达93.56%(1032/1103);仅有71侧、6.44%(71/1103)的关节进行了二次关节镜手术或开放性手术。临床评价的平均随访期为15.3个月(2~29个月),结果为优者32.88%(48/146),良者57.53%(84/146),差者9.59%(14/146);总有效率为90.41%(132/146)。92.47%(135/146)的患者自主感觉较术前明显改善。有效组开口度改善(14.34±5.87)mm(P<0.001)。VAS术前29.76±23.35(0~80),术后3.71±7.91(0~50)(P<0.05)。失败组开口度改善不明显(P>0.05)。VAS术前3.33±5.77,术后36.67±30.55(P<0.01)。对MRI评价与临床评价2种方法进行χ2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MJ内镜下盘复位固定术是一种能将关节盘复位的、有效的微创术式,但其长期稳定性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26.
关节盘穿孔是TMD中较严重的一种,常继发于长期的关节盘移位及骨关节病,以往多采用开放性手术。我们收集自1998年12月~2002年2月关节内镜应用不同术式治疗的30例关节盘穿孔患者,对其疗效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7.
经颞下颌关节镜射频冷消融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内错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颞下颌关节镜射频冷消融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内错乱的疗效及优点。方法:自2001年7月~2005年5月间,在286侧颞下颌关节镜手术中采用了射频冷消融技术,分别用于囊内黏连的松解消融、关节盘前附着松解、关节盘及关节面的修整,并进行术中内镜即刻评价和临床随访。结果:镜下观察,术后黏连、病变关节盘及软骨彻底清除,余留关节表面光滑、无碳化,无明显出血。临床经0.5~46个月(平均15.1个月)的随访,手术有效率达91.13%,3例(3侧)出现咬肌萎缩(随访期内未恢复)。结论:射频冷消融技术具有操作精确、残留物少、热损伤小、平整性好和同步止血等优点,适用于颞下颌关节镜多项手术操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8.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模拟人类最常见的感染途径——血行传播建立动物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感染模型,探讨其发生途径、转归及对关节组织的影响,为临床化脓性颞下颌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颞下颌关节镜手术的并发症,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1997年5月—2009年9月在我院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2034例(2431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少见的并发症,包括知名血管出血、咬肌神经损伤、器械折断、排异反应、外耳道穿孔等,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结果:2034例(2431侧)患者中,知名血管出血5侧,咬肌神经损伤5侧,器械折断3侧,排异反应2侧,外耳道穿孔2侧。结论: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此项技术需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30.
目的:应用MRI定量分析功能矫治器在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 可复性盘移位(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DDWR)治疗中对关节间隙的影响,初步探讨间隙改变的实质及意义。方法:选择42例应用功能矫治器复位单侧DDWR 的Ⅱ类错畸形,以正常侧作为对照,在斜矢状MRI图像上,计算治疗前、后关节间隙指数(joint space index,JSI)的改变。定量测量功能矫治器治疗前(T1)、戴用功能矫治器初期(T2)和治疗结束(T3)后关节间隙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T2与T1的平均间隔时间为3周(2周~1个月),T3与T1的平均间隔时间为9个月(6~14个月)。年龄小者治疗周期短。对DDWR患者,治疗前患侧JSI显著大于对照侧;治疗结束,患侧JSI与对照侧相似。表明在T1阶段患侧关节前间隙明显大于后间隙。在T2阶段,患侧前间隙减小,后上间隙明显增加。与T2比较,T3阶段关节前间隙变大,后上间隙明显变小。与T1相比,患侧治疗后前间隙变小,无显著差异;后上间隙变大,有显著差异。结论:DDWR患者通过矫形治疗前移下颌骨,复位关节盘,关节间隙分布更趋均匀。矫形治疗主要改变后上间隙,对前间隙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