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POEMS综合征是以多发性神经病变(Polyneu-ropathy)、器官肿大(Organomegaly)、内分泌病变(Endocrinopathy)、M-蛋白(M-Protein)、皮肤改变(Skinchanges)为特征,并累及多系统的疾病。患者,女性,35岁。入院前6个月四肢乏力,蹲位站起困难,四肢远端持续对称性麻木,感觉迟钝。在当地诊断为格林一巴利综合征,予强地松治疗,渐出现步态不稳,四肢麻木发展至近端肢体人院。体查:T37.5℃,R20次/分,P100次/分,全身皮肤色素沉着,掌纹颜色…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RSG)对糖尿病大鼠残存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C)组8只,糖尿病对照(DM)组20只,罗格列酮干预(RSG)组20只。DM、RSG两组成模糖尿病大鼠,RSG组即以罗格列酮灌胃(5mg·kg^-1·d^-1),此后1、2、4、7、10周时,分别测定各组的FBG和FIns,DM、RSG两组分别在每个时间点各处死动物4只。透射电镜观察胰岛β细胞超微病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中胰岛素水平。结果(1)与DM组相比,RSG组血清胰岛素水平逐渐上升,血糖水平逐渐下降。(2)RSG组β细胞数量增加,分泌颗粒增多。(3)RSG组胰岛表达胰岛素水平逐渐增高,并明显大于DM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残存胰岛β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1例Gitelman综合征(GS)伴IR患者进行报道。患者女,27岁,以低血钾(2.62mmol/L)、低血镁(0.33mmol/L)、代谢性碱中毒(HCO-327.7mmol/L)、低尿钙(1.25mmol/24h)、肾素及醛固酮增高、BP正常为主要特点。血糖正常,存在IR、Ins高峰后移、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为388.6,经补钾、补镁治疗效果好。故临床低血钾、低血镁患者,应注意鉴别排除GS。  相似文献   
34.
胰岛素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胰岛素瘤12例临床分析南宁市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30021]蒙碧辉,陈青云,罗佐杰,刘广钊,冼苏本院1977年至1995年经病理证实的15例胰岛细胞瘤中胰岛素瘤(p细胞瘤)占12例,今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就诊断问题略加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  相似文献   
35.
罗格列酮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与磺脲类降糖药联合应用于 2型糖尿病治疗对肝脏酶学、血常规和肾功能、心电图等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 ,4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经磺脲类降糖药治疗 1个月以上未能取得良好控制者加服罗格列酮 ,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心电图、血压和体重等相关参数。结果 :联合用药后血清总蛋白、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碱性磷酸酶均比基础值低 (P <0 .0 0 1 ,P =0 .0 4 8,P =0 .0 0 1 ,P =0 .0 2 ) ,但其均值仍在正常范围内 ;肝脏酶学、肾功能、心电图、血压和体重变化不明显 ;其他不良事件包括水肿 2例 (4 .8% ) ,眩晕发作 1例 (2 .3% ) ,经适当处理后症状均逐渐消失 ,无低血糖症状发生。结论 :罗格列酮与磺脲类降糖药物短期联合应用治疗 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耐受性良良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比较树鼩糖尿病模型与人类糖尿病骨骼肌微血管超微病变的异同点。方法:将高糖高脂喂养诱导树嗣糖尿病成模7周后的骨骼肌标本,以及伴糖尿病肾病和(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骨骼肌标本,经常规电镜制样处理后,分别对骨骼肌微血管超微病变进行观察。结果:树鼩骨骼肌微血管超微结构与人类基本相似,但前者微血管三层结构明显较人类薄。糖尿病树鼩骨骼肌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内皮层向管腔突起,使管腔狭窄,但基底膜改变不明显;人类糖尿病骨骼肌微血管超微病变表现为内皮明显肿胀增厚,管腔狭窄明显,可有内皮破损现象,管壁可见血浆蛋白样物质附着,最突出的改变为基底膜的广泛性增厚。结论:实验性糖尿病树鼩在高血糖状态的早期阶段,骨骼肌微血管超微病变主要发生在内皮层,微血管基底膜无明显改变;而糖尿病患者骨骼肌微血管超微改变与树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微血管基底膜改变非常显著,呈广泛性增厚,这可能与其病程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37.
蒙雪兰  蒙碧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3227-3228
目的比较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与151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为观察组,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根据血糖情况选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连续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FCP)和餐后2hC肽(2hCP)等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HbAlc、FPG、2hPG水平及FCP、2hCP释放情况[(6.5±3.4)%、(6.2±3.0)mmol/L、(7.4±2.9)mmol/L、(381.7±91.3)pmol/L、(450.3±89.4)p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3.2)%、(7.7±3.1)mmol/L、(8.8±2.8)mmol/L、(330.4±81.2)pmol/L、(377.9±89.3)pmol/L](均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血糖控制、胰腺功能恢复良好,且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后再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38.
1982年Strain等首先报道从血小板提取到一种肝细胞生长因子。1年后相继有报道从人血清、兔血清及急性肝衰病人血浆中提取到能促进体外培养的肝细胞DNA合成的因子,因其对培养肝细胞具有强大的促进有丝分裂作用,故称之为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名离散因子(scatter factor)。其受体c-MET是原癌基因c-met的产物。HGF及其受体在几种正常的上皮组织高度表达,它们包括胰腺、胃、肠、皮肤、子宫、肺脏以及肾脏。现在认为HGF是由间叶细胞产生并作用于数种上皮细胞的多效性因子。  相似文献   
39.
1 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免疫损伤而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丧失.患者一旦发病则表明胰岛β细胞已经破坏殆尽.胰岛素替代治疗虽然能够维持患者生命,但大多数病人会逐渐产生严重的肾脏、血管及神经等并发症.近来发展起来的胰岛细胞移植技术虽然有望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其供体有限以及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从而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以生物工程技术建立源于β细胞或非β细胞的细胞系作为代理细胞来分泌胰岛素,称得上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方法,然而该技术至今仍停留于临床前阶段,影响它应用的最大障碍是细胞的调控机制尚未最后解决.诱导和(或)促进胰岛前体细胞再生、分化为成熟的β细胞,并阻止其被自身免疫的损伤,仍然是目前糖尿病防治领域中研究的热点.近来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具有这方面的潜力,因而逐渐引起学者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40.
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肌是体内葡萄糖处理的主要靶位 ,葡萄糖在骨骼肌中的转运受损是导致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 ,这种缺陷可归结为骨骼肌组织中的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上任一位点发生障碍均可成为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原因。表达在骨骼肌组织中的解偶联蛋白也是参与骨骼肌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调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