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内科学   10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0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 GF)对用或未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促生长、增殖作用.方法将联合法接种培养至第3天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一部分在含EGF终浓度分别为0、0.5、1、2、4、8、12、16、20、 24、28 ng/ml的附加20%小牛血清及常量抗菌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 ;另一部分,先用含MNNG终浓度为3 μg/ml附加20%小牛血清和常量抗生素的RP MI-1640培养基处理48h,再换用含终浓度分别为0、1、8、12、16、20 ng /ml的EGF培养基继续培养.每日用Olympus IM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结果两实验组中,用不同浓度EGF处理后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均在2周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退化;并且,随着EGF浓度的升高, 培养细胞脱落、退化的现象更加严重;两实验组相比,未用MNNG诱导的培养细胞出现脱落和退化现象的时间比用MNNG诱导的相对更早.结论外加EGF对用或未用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均无促进作用,相反,加速了培养细胞的老化,尤其是对未用MN 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这种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2.
蟑螂是城市人居环境常见的有害昆虫,也是一类严重的过敏原,是诱发哮喘的重要因素。目前已经从3种常见的蟑螂分离、鉴定并完成基因测序的过敏原已有10余种,均为小分子(相对分子质量Mr15000—80000)蛋白。该文对蟑螂过敏原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重组过敏原的表达策略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目前,血吸虫病仍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寻找合适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控制以至消灭血吸虫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RNA干扰技术以其高效、特异、快捷地阻断特定基因的表达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基因功能研究、基因防治和寻找药物靶点的潜在的强有力工具。本文介绍了RNA干扰技术在血吸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在血吸虫生活史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借助不同的载体等方法实施RNA干扰进行血吸虫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以及对其抗感染和抗病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助于血吸虫生长发育及致病的一些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为探索防治血吸虫病的新方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4.
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SOD和MDA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培养细胞的退化过程。方法:应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童虫细胞在培养0-54d过程中SOD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培养第12dSOD出现一个高峰,以后一直处于低平状态。MDA在培养第18d和第48d分别各有一个高峰,其后均逐渐降低。结论: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呈逐步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前列腺素E2(PGE2)的产生途径。方法 用LPS及弓形虫作用于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系。用气相色谱、ELISA方法分别检测培养上清液中PGE2及花生四烯酸(AA)含量;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环加氧酶—l(COX—1)、环加氧酶—2(COX—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特异性抑制剂阻断作用于细胞后检测PGE2含量,COX—l/COX—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 PGE2的合成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4—8h开始升高,12--l6h后达到饱和水平;COX—2mRNA表达在4—8h出现最高峰,在特异性COX—2抑制剂Nimesulide及Indomethacin作用下其表达水平下降,而蛋白质表达水平不受影响。COX—l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抑制剂处理前后及不同的时间点都末见明显变化。结论 弓形虫可能通过诱导巨噬细胞表达COX—2增加PGE2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6.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命体的一种重要的高通量研究手段, 本文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 并对现代蛋白质组学在寄生虫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在建立一种有成虫寄生但无虫卵肉芽肿形成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及家兔新模型,并观察其具有较高的抗攻击感染保护力的基础上,用新模型兔血清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并初步鉴定阳性噬菌体克隆诱导小鼠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用大肠杆菌抗原吸收后的新模型兔血清,经抗体捕获法筛选噬菌体12肽库,经3轮亲和筛选、富集后获得阳性多克隆.用常规ELISA法检测阳性多克隆噬菌体的抗原性.用滴度为1×1014pfu的阳性多克隆噬菌体按0-2-4周方案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末次免疫4周后,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同时设立常规感染兔血清筛获的阳性克隆免疫组、原始肽库免疫组、攻击感染对照组.结果①新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滴度为1×1014pfu)与新模型兔血清(稀释度为1:400)反应为强阳性,与常规感染兔血清(1:400)反应为弱阳性,与正常兔血清(1:400)反应为阴性.②用新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常规感染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及原始肽库分别免疫小鼠后诱导抗攻击感染的减虫率及每克肝脏减卵率分别为27.2%和38.8%、17.8%和35.0%、4.5%和6.0%.结论与用日本血吸虫常规感染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多克隆噬菌体比较,经新模型兔血清筛获的含有模拟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的多克隆噬菌体能诱导小鼠更高的抗攻击感染减虫率(P<0.05)及相似的减卵率(P>0.05);与原噬菌体随机肽库相比较,能诱导小鼠较高的抗攻击感染减虫率(P<0.01)及减卵率(P<0.05).  相似文献   
108.
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的电泳及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的酶谱及其活性,方法:将42d活成虫置含0.05%戊巴比妥钠的RPMI1640培养基中23℃孵育8h后,分别收集雌,雄成虫,匀浆,超声粉碎,高速离心取上清(含PO),再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酶染色后其酶谱;同时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下检测前后2个时点的A488(A1,A2),PO活性相对值=(A2-A1)/(min.mg样品蛋白),其活性值用每分钟每毫克蛋白A488变化值表示。设立酚酶抑制剂(丙烯式硫脲)组,在该组成虫匀浆上清中预先加入丙烯基硫脲以观察其对酚氧化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雌虫及雄虫均表现为迁移率相同的一条主带,但雄虫的酶带显示反应比雌虫弱。日本血吸虫雌虫及雄虫的酚氧化酶相对活性分别为0.165min^1.mg^-1和0.0805min^1.mg^-1;加入酚酶抑制剂后,酶活性被明显抑制,终浓度为5mmol的丙烯基硫脲对成虫酚酶活性的抑制率为85.03%,当丙烯基硫脲终浓度达25mmol时,酚酶活性被安全抑制,结论:不仅雌性成虫含有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而且雄性成虫也含有少量的酚氧化酶且两者酶分子相同,雄性成虫含有的少量酚氧化酶的生理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110.
湖北钉螺细胞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钉螺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无菌处理并解剖钉螺成螺及螺胚,分别获得软体、肝脏、外套膜及胚胎组织。将软体、肝脏及胚胎组织剪碎,用0.25%胰蛋白酶和0.02%乙二胺四乙酸(EDTA)混合液4℃下消化数小时,所得细胞按三宅的湿润系统固定法接种于钉螺的外套膜组织。培养液为1/2浓度的RPMI1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生素(青霉素100IU/ml,链霉素100μg/ml),温度为27℃~28℃,pH7.2~7.4。结果钉螺的胚胎组织冷消化后,获大量游离细胞。接种培养5d,见有贴壁细胞,扁平状,多边或不规则形,大小约为(15~20×12~15)μm。培养细胞以悬浮状为主,直径为8~12μm,少数为30~35μm。生长良好,可传代培养。结论钉螺胚胎细胞可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