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44例老年脑小血管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病人接受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及MMSE、MoC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病人TG、LDL-C、脂蛋白a(Lpa)以及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0.28%,高于对照组的80.56%(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MMSE、MoC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TG、LDL-C、Lpa以及FF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提高老年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2.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22例脑卒中患者,对其中35例脑卒中后偏瘫并下肢红肿疼痛经静脉造影和/或超声证实的DVT患者资料分析,并通过与同期收治的35例非DVT卒中患者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比,了解症状性DVT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症状性DVT的发病率为35/822(4.3%),DVT发生在瘫痪侧32例,其中同为左侧28例;脑卒中后发生症状性DVT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住院2周~4周;肢体肌力0~Ⅱ级31例,Ⅲ级及以上者4例;年龄≥65岁28例;有股静脉置管史21例;合并高血压33例;有糖尿病19例;有心房纤颤者8例;合并高脂血症12例。脑卒中后DVT组血Hcy、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重度肢体瘫痪、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股静脉置管、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可能是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为避免DVT的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应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与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并作初步比较。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25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与急性闭塞患者行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治疗。结果25例患者成功植入28枚球囊支架,其中BMS15枚,DES13枚。植入椎动脉支架25枚,基底动脉支架3枚(其中2枚为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经溶栓后植入)。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81.4%(50%~95%)降低到6.3%(0%~15%)。22例经2~36个月临床随访,平均随访23个月,3例失访。1例患者植入1枚BMS后9个月症状复发,DSA复查发现支架再狭窄达50%,患者拒绝继续治疗;1例患者植入1枚DES后35d出现急性血栓闭塞,经急诊再植入1枚DES后血管开通良好。余20例超声复查支架通畅,未见明确狭窄,未见卒中及脑缺血发作。随访22例中19例(86.4%)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3.6%)部分缓解。结论BMS与DES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DES降低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优于BMS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TCD在术前评估、术后随诊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成形术的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病例6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平均随访6月.结果 术前TCD改变:①6例狭窄侧椎动脉起始段流速显著增快,频谱异常.②4例双侧椎动脉寰枢段及颅内段不对称,狭窄侧血流速度减慢,伴或不伴搏动指数(PI)减低.其中2例狭窄侧椎动脉寰枢段血流速度减慢,而椎动脉颅内段流速正常.③4例术前对侧椎动脉流速高于正常, 2例基底动脉血流高于正常.术后TCD改变:①狭窄段血流速明显下降,狭窄远端流速增高,均接近正常流速,狭窄远端的PI明显改善.②术前存在健侧椎动脉流速增快的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速下降,对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病例,术后BA流速亦出现下降.结论 TCD是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术前评估及介入治疗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能准确地评价治疗效果并可用于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6.
目的报告1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病例,复习相关资料,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对病例的回顾,分析其发病机制,总结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多种临床表现.结果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极易误诊.结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临床少见,遇到反复波动性发热,合并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要详细询问牧区居住史以及牛羊制品食用史,并进行必要的血清学、病原学检查,以排除或确诊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1例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中,颈内动脉系统病变16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者7例。椎基底动脉闭塞5例,闭塞血管再通者,大脑中动脉4例,椎基底动脉2例。其中7例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了血管内治疗,5例球囊成形术和2例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7例,明显好转或进步8例,无效3例,死亡3例;溶栓后脑出血2例.存活病例无1例并发脑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干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8.
白脉软膏缓解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脉软膏缓解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配到试验组(80例)或空白对照组(40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白脉软膏治疗。结果治疗2周时,两组肌张力的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两组肌张力的变化比较,试验组可以明显降低肌张力(P<0.05)。分期比较则急性期实验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而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则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NIH评分及残疾评分的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脉软膏治疗脑梗死患者肌张力增高有效,尤以预防急性期的肌张力增高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对帕金森病患者联用多巴丝肼片、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的疗效,并分析对其功能评分及非运动症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99例帕金森病患者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A组(n=33)给予多巴丝肼片治疗;B组(n=33)给予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C组(n=33)给予多巴丝肼片联合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对比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日常活动功能、运动功能变化,治疗期间非运动症状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改良Webster评分、UPDRS Ⅱ、Ⅲ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0.05),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C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临床疗效分布和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1);3组治疗期间精神症状、自主神经症状、感觉症状、睡眠障碍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3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多巴丝肼片联合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可显著减轻症状,疗效显著,还可改善其日常活动功能和运动功能,控制非运动症状发生率,作用明显优于单药治疗者,且两者联用不会显著增多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0.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23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共检出25个狭窄病变,其中22个位于椎动脉起始段(左侧13个,右侧9个),1个位于椎动脉颅内段,2个位于基底动脉.共成功植入26枚球囊支架,金属裸支架15枚,药物洗脱支架11枚;基底动脉植入2枚,椎动脉植入24枚.其中1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采用尿激酶动脉溶栓辅助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结果 23例患者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平均狭窄率从治疗前的81.40%(50%~95%)降至6.30%(0~15%).20例患者平均持续随访21个月,17例(85%)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3例(15%)部分缓解;2例复发患者中1例再次血管内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血管开通良好,1例拒绝接受再次治疗.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药物洗脱支架对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且优于金属裸支架,若手术后积极辅以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提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