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9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33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8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1368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37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44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Gaslon N治疗胃溃疡多中心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slonN治疗胃溃疡多中心临床观察上海市GaslonN临床治疗协作组GaslonN是一种含马来酸Irsogladine的一种胃粘膜保护剂。日本应用经验有良好的促溃疡愈合作用。为了解GaslonN对胃溃疡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上海市8所市级医院按统一方...  相似文献   
112.
幽门螺杆菌cagⅡ对胃上皮细胞IL-8基因转录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HpcagⅡ对胃上皮细胞IL-8基因转录的影响及信号传导机制。方法构建 cagⅡ基因位点缺失Hp突变株及带有IL-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11,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IL8转录)活性,用ELISA法测定IL8蛋白浓度。结果所有Hp突变株诱导荧光素酶活性与IL8蛋白浓度较亲代菌株26695均降低[(0.13±0.01)×cpm比(0.59±0.05)×(P<0.01);(0.73±0.13)ng/ml比(2.22±0.65)ng/ml,(P<0.05)]。PTK抑制剂herbimycinA不仅抑制Hp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0.71±0.18)×cpm比(1.51±0.23)×cpm,(P<0.05)],而且抑制IL-8蛋白表达[(0.83±0.41)ng/ml比(3.22±0.59)ng/ml,(P<0.05)],但herbimycinA对TNFα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及IL8蛋白表达均无影响(P均>0.05);PKA抑制剂H7抑制TNFα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0.74±0.16)×cpm比(2.62±0.26)×cpm,(P<0.001)]及IL8蛋白表达[(1.45±0.38)ng/ml比(4.12±0.43)ng/ml,(P<0.01)],而对Hp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无影响(P>0.05)。结论HpcagⅡ中的多基因能够调节胃上皮细胞IL-8基因转录,且这一作用主要经蛋白酪氨酸激酶途径。  相似文献   
113.
胶囊内镜诊断食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食管胶囊内镜(esophageal capsule endoscopy,ECE)在GERD及其并发症以及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有较好的前景,此种检查无创、不需要麻醉且患者能够较好的耐受.  相似文献   
1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件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早期胃癌患者共21处病灶进行ESD治疗,观察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21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0.5%(19/21).平均手术时间50.4 min.急性少量出血率4.8%(1/21),术后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术后延迟出血.2个月时复查胃镜,溃疡愈合率100%.平均随访9.2个月(8~12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町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检测胰腺癌SPARC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17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6例CP和6例正常胰腺组织以及6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液标本,抽提DNA,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然后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PARC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与肿瘤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DNA中SPARC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pG位点均无甲基化.正常胰腺、CP、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SPARC基因第2、3、4、5、6、7 CpG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为61.6%、47.1%、37.5%、24.7%;第1,8、9、10、11、12 CpG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2.0%、28.7%、16.7%和0.胰腺癌SPARC基因甲基化率与正常胰腺、CP比较均差别非常显著(P<0.001),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别不显著.胰腺癌SPARC基因CpG岛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危险诱因(如长期吸烟或饮酒、CP)、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胰腺癌SPARC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pG岛为高甲基化状态,可能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116.
胰腺假性囊肿内镜超声图像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胰腺假性囊肿内镜超声图像的特征,探讨内镜超声在胰腺假性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在35例胰腺假性囊肿中,单发3l例,多发4例,共有囊肿41个;位于胰头13个,胰体3个,胰尾19个,胰体尾6个。囊壁光滑29例,毛糙6例;囊液透声良好19例,有絮状回声16例,囊内有分隔l例,囊壁有钙化l例,伴有胰管扩张7例;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21例,胰实质钙化4例,胰腺萎缩2例,胰腺癌2例,胰腺未见异常6例。5例在胃肠道有压迹,其中1例压迫十二指肠降段致梗阻;胃底静脉曲张4例,2例引起消化道出血。结论:内镜超声可以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部位、形态以及与胰腺的关系,且能进行EUS引导下的穿刺检查,对假性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幽门螺杆菌 (Hp)cag致病岛 (cagPAI)含 30多个基因 ,HpcagⅠ与cagⅡ中许多基因能增加胃上皮白细胞介素 8(IL 8)基因转录与IL 8蛋白分泌。本研究观察HpcagⅡ中ORF10基因对胃上皮细胞IL 8基因转录的影响 ,以验证HpcagPAI中某些基因下调IL 8基因转录及表达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cagⅡORF10基因缺失 ( ORF10 )Hp突变株及带有IL 8报告基因的人胃癌细胞系L5F11,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荧光素酶 (IL 8转录 )活性 ,用ELISA法测定IL 8蛋白浓度。结果  3株 ORF10Hp菌株 (2 8 1,2 8 2 ,2 8 3)诱导荧光素酶活性较亲代菌株 2 6 6 95显著增加 [分别为 2 8 1:(1.4 9± 0 .2 7)× 10 6cpm ,2 8 2 :(1.33± 0 .2 8)× 10 6cpm ,2 8 3:(1.33± 0 .2 9)× 10 6cpm ;亲代菌株2 6 6 95 :(0 .6 7± 0 .0 8)× 10 6cpm ;P分别 <0 .0 1,0 .0 5和 0 .0 5 ];2株 ORF10Hp菌株诱导IL 8蛋白水平较亲代菌株 2 6 6 95均显著升高 [分别为 2 8 2 :(1.2± 0 .0 8)ng/ml;2 8 3为 (1.2 4± 0 .0 7)ng/ml;亲代菌株 2 6 6 95为 (0 .33± 0 .19)ng/ml,P <0 .0 5 ,<0 .0 1]。结论 与HpcagⅠ与cagⅡ中大多数基因上调IL 8转录不同 ,cagⅡ中ORF10基因对胃上皮细胞IL 8转录起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18.
119.
ERCP术后胰腺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作为胆道及胰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手段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 ,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短期的并发症 ,如胰腺炎、出血及穿孔。其中胰腺炎是 ERCP术后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对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 ERCP pancreatitis,PEP)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一、PEP的定义对于 PEP的定义至今仍有争议。不同中心使用的参数及标准往往不同 ,这也是导致文献报道中 PEP的发生率差异很大的原因之一。很早便有人对 15 0 0 0例接受 ER…  相似文献   
120.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 8 0年代对酒精性肝病 (alcoholicliverdisease,ALD)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来 ,已证实乙醇具有直接的肝毒性。乙醇在肝细胞内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及其引起的代谢紊乱是导致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1 ] 。酒精性肝病分为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一、乙醛的毒性作用乙醇在肝细胞内氧化首先产生的代谢产物就是乙醛 ,后者主要在肝脏线粒体内氧化成乙酸而降解。长期摄入酒精可以使肝脏线粒体功能紊乱 ,氧化乙醛的能力大大下降 ,而乙醇的氧化速度不变甚至提高 ,造成乙醛生成与降解不平衡 ,导致肝内乙醛含量增加。谷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