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2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7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78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79篇 |
预防医学 | 36篇 |
眼科学 | 28篇 |
药学 | 4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9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31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8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观察研究阿米替林、美舒郁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对比 2药对心血管功能的不同影响。方法 把符合条件的 2 0 8例抑郁症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用阿米替林治疗 ,一组用美舒郁治疗 ,并在用药前及用药后 1周末、2周末、4周末用血液循环动力学脉图检测仪检测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观察项目 :HR、ECV、MEC、LME、MIT、MVO。结果 阿米替林组 1周末即有 MIT改变。自 2周末各个参数均出现明显差异 (P<0 .0 5 ) ,到 4周末 ECV、LME、MVO的改变尤为明显(P<0 .0 0 1 )。而美舒郁组只有 LME 4周末有明显降低 (P<0 .0 5 )。结论 美舒郁抗抑郁治疗时对心脏的影响较小 ,而阿米替林对心脏有明显的影响 ,表现为心率加快 ,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 ,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 ,心肌供血障碍 ,左室效能降低 ,同时 ,用药时间越长 ,剂量越大 ,对心脏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42.
43.
董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8)
目的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将接受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的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生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学生使用常规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观察组学生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观察对比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阅片成绩以及总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成绩,可激励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等。 相似文献
44.
细胞因子在疟疾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正不断得到阐明。其中,对TNF-a、INF-r、IL-12、IL-10、IL-4和TGF-β等的免疫保护与病理损伤机制的研究较为深入。这为疟疾疫苗研制、探索重症疟疾的预防控制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如何将模型研究结果运用于人体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5.
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有手术指征良性子宫病变者200例,其中100例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为研究组甲组,传统子宫切除术100例为对照组乙组。结果研究组甲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开始排气时间短,下床活动早,术后性生活不受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低,均较对照组乙组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评价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氟尿嘧啶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多西紫杉醇45 mg.m-2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第1天,顺铂5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氟尿嘧啶500 mg.m-2泵入48 h,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6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1次。结果 6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26例,稳定16例,进展4例。近期有效率为68.75%,疾病进展时间(3.0±1.2)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9.06%(25/64)、20.31%(13/64)。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24例)和胃肠道反应(36例)。无腹泻、外周静脉炎、肝肾功能损害等,无化学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结论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氟尿嘧啶方案治疗食管癌有效,不良反应可控制,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云南省间日疟患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多态及其与伯氨喹性溶血现象易发的规律。方法收集云南省2018年经"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治疗的间日疟病例血样。以服用伯氨喹期间患者出现"茶色"尿液体征、G6PD酶活性下降判断为伯氨喹诱发急性溶血。提取血样的人基因组DNA,PCR分别扩增含G6PD基因的12个外显子片段并测序。与G6PD基因非突变型序列比对,用DNAStar11.0、BioEdit 7.2.5等软件整理、拼接测序序列获得G6PD基因的cDNA序列。用MEGA 5.04、DnaSP 5.10软件分析cDNA序列的突变多态、选择效应等。计算突变多态与伯氨喹诱发性溶血发生的相关性系数(r)和比值比(OR)。结果共收集间日疟患者血样184份,获得44份血样的G6PD基因完整cDNA链(长度为1545 bp),其中1条来自溶血病例的基因组。44条c DNA链与非突变型序列比对的突变位点包括c.461 T>A、c.574 C>T、c.786 C>T、c.1059 C>T、c.1311 T>C和c.1376 G>T,频率分别为1.5/10万、1.5/10万、1.5/10万、1.5/10万、45.6/10万和1.5/10万。c.1311和c.1376的双位点突变连锁仅存在于溶血病例的基因组,且c.1376位点突变与伯氨喹性溶血的发生为正相关关系(r=1.000,P>0.05)。44条cDNA链定义为6种单倍型(Hap1~Hap6),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核酸多样性指数(π)、Ka/Ks比值分别为0.493、0.001和0.062;c.1311单点突变的Hap2占比最多,为68.2%(30/44),高频率突变位点c.1311的等位组成亦最复杂,出现非突变半合(9/44,20.4%)、突变半合(16/44,36.4%)、非突变纯合(5/44,11.5%)、突变杂合(10/44,22.7%)、突变纯合(4/44,9.1%)等5种合子。c.1311位点突变与伯氨喹性溶血发生的OR值为0.6879(P>0.05),未显示关联性。Tjima’s中性检验D值为-1.414(P>0.05),且全段的D值均<1,表明研究序列检出的突变不属于定向选择压力下的非中性突变,Ka/Ks比值为0.062,说明研究序列非常保守、错义突变率低于同义突变率。结论云南省间日疟患者中,常见的G6PD基因编码区突变为c.1311位点的T>C碱基替换,但仅c.1376位点的G>T突变与氧化剂突变诱发性溶血的发生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8.
中缅边境西段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敏感性体外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得中缅边境西段缅甸境内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及我国抗疟新药青蒿琥酯及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100%、14.3%及19.0%,半数抑制量(ID_(50)依次为249.5、4.2及12.1nmol/L。3例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咯萘啶的ID_(50)分别为335.6nmol/L和43.1nmol/L;4例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和青蒿琥酯的ID_(50)分别为260.1nmol/L和5.0nmol/L。结果显示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及氯喹有明显的交叉抗性;抗咯萘啶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无交叉抗性。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程度明显高于云南南部恶性疟原虫,但对其它2种药物的敏感性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及咯萘啶无交叉抗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加味杞菊地黄汤联合尼卡地平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在解痉、镇静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尼卡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尼卡地平+加味杞菊地黄汤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压控制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1%与对照组17.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8.43%(P0.05)。结论:尼卡地平基础上联合加味杞菊地黄汤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外周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在实际的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给予穿刺过程很多的关注而忽略了输液后对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处理,而这却是影响留置针使用的一个重要的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