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玺  荣福  陈坚平 《国际呼吸杂志》2016,(22):1691-1694
目的:探讨在非小细胞肺癌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标本中TTF-1、CK7、CK5/6和 p6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 法检测6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BUS-TBNA标本的TTF-1、CK7、CK5/6和 p63的表达情况。结果 TTF-1和 CK7在肺腺癌患者EBUS-TBNA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0%和100.00%,明显高于肺鳞癌(χ2值分别为16.94、32.00,P值均<0.05);CK5/6和 p63在肺鳞癌患者 EBUS-TBNA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67%和75.00%,明显高于肺腺癌(χ2值分别为11.45、4.80,P 值均<0.05)。结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BUS-TBNA标本的TTF-1、CK7、CK5/6和 p63对鉴别肺鳞癌和腺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对内科胸腔镜检查临床病例选择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经内科胸腔镜检查的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198例,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以胸腔积液ADA≥45 U/L或ADA≥45 U/L联合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50%作为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标准,确定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分析性别、年龄对ADA的影响.结果 内科胸腔镜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率为98.9%.胸腔积液ADA≥45 U/L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68.7%,特异度88.1%;胸腔积液ADA≥45 U/L联合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50%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度70.2%,特异度96.3%,尤其是在青年组,其诊断特异度达100%.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青年患者,如果胸腔积液ADA≥45 U/L且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比例≥50%,可考虑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对中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建议常规行内科胸腔镜检查,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程中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情况,评价在肿瘤发生、进展、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首诊未经治疗的NSCLC患者行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Ang2与VEGF水平。结果 NSCLC患者外周血Ang2与VEG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Ang2:(1326.8±942.9)pg/ml vs. (445.0±213.0) pg/ml, P<0.01;VEGF:(846.8±459.6)pg/ml vs. (691.3±369.6) pg/ml, P<0.05]。Ang2在早期NSCLC开始明显升高,但在各进展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入晚期后在越接近死亡的患者Ang2又再有上升趋势。VEGF在早期未见升高,进入进展期后逐渐升高,在未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原发灶直径越大,VEGF越高。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与VEGF是NSCLC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SCLC患者血清Ang2与 VEGF均明显升高, 对早期NSCLC患者检测血清Ang2较VEGF有更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在NSCLC进展期检测血清VEGF较Ang2更有助于评价肿瘤进展情况,在NSCLC晚期检测血清Ang2升高较VEGF更能提示临终期。  相似文献   
64.
刘静  荣福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3):491-494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前区域淋巴结及外周血LunxmRNA表达对肺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3例初治NSCLC患者、2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和术前经TBNA所获得的区域淋巴结,及1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LunxmRNA表达。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LunxmRNA表达阳性率为51.16%(22/43);术前获得的64枚区域淋巴结LunxmRNA阳性率为93.75%(60/64),与病理阳性率70.31%(45/64)比较有显著差异;区域淋巴结Lunx的检出率要比常规病理和外周血Lunx的检出率高(P〈0.01)。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细胞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而对照组的所有标本只有1枚淋巴结检出LunxmRNA。结论:检测外周血和术前区域淋巴结LunxmRNA表达可作为诊断早期NSCLC患者微转移的参考指标,有助于完善病理C-TNM分期并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5.
经皮针吸活检术已较广泛应用于肺部病变活检[1] ,近年来 ,随着CT定位方法不断完善以及穿刺活检针的不断改进 ,经皮穿刺纵隔内肿物的方法也逐渐得到应用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 。我们近年开展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诊断纵隔内病变的诊断工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自 1998年 7月至 2 0 0 1年 3月 ,我们在CT检查室对经CT检查提示纵隔肿物的 3 5例 (男 2 3例、女 12例 )门诊及住院患者(CT诊断十分明确的病变如脂肪瘤、囊肿等不列入本穿刺检查范畴 )进行经皮穿刺抽吸活检以获取病理学标本。根据病灶深度及病变性质 ,选…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藤梨根含药血清对人肺癌A549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9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藤梨根含药血清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3只,含药血清组分别以12.5、6.25 g/(kg·d)的藤梨根灌胃,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3 d后取腹主动脉血制备含药血清及对照组血清,3 组血清分别干预体外培养的人肺癌A549细胞24 h,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测定藤梨根含药血清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应用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藤梨根含药血清对人肺癌A549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蛋白(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示,藤梨根含药血清对人肺癌A549 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高(P<0.01).藤梨根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低、高剂量组凋亡率增高(P<0.01).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藤梨根含药血清作用人肺癌A549细胞24 h后,肺癌细胞EGFR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Bax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藤梨根含药血清可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诱导A549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和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比较常规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BNA)和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EBUS-TBNA)在同等条件下对纵隔病变的诊断的准确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顺德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因胸部CT提示纵隔病变进行活检的患者95例,其中男65例,女30例,年龄13~85岁,平均(56±16)岁.所有患者于局部麻醉下行支气管镜,对172组纵隔病变先进行常规TBNA,后进行EBUS-TBNA,比较两者穿刺活检的阳性率、组织标本获取率及血管损伤率.结果 95例中确诊为恶性病变者71例,其中常规TBNA确诊65例,诊断阳性率为92%;EBUS-TBNA确诊68例,诊断阳性率为96%.172组病灶中,常规TBNA穿刺阳性结果为108组,总阳性率为63%(108/172),而EBUS-TBNA阳性结果为112组,总阳性率为65%(112/172).常规TBNA和EBUS-TBNA对纵隔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无明显差异,但EBUS-TBNA获取组织标本的成功率(39/95)高于常规TBNA(22/95).常规TBNA误伤血管7例,略高于EBUS-TBNA(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方法后,两种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穿刺结果,操作者可选择性应用两种方法,做到优势互补.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agnostical yields and com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 TBNA ) and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 EBUS-TBNA ) for the mediastium lesions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Method Ninty-five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lesions on chest CT were included. Bronchoscopy was performed under the local anesthesia, TBNA, EBUS-TBNA performed sequentially as a single combined procedure. Results Of the71 patients comfirmed to be malignant, the positive rate of TBNA was 92% ( 65/71 ), and 96% ( 68/71 )by EBUS-TBNA.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malignant and benign lesions between conventional TBNA and EBUS-TBNA, but the success rate for obtaining adequate samples was higher by EBUS-TBNA ( 39/95 ) as compared to TBNA( 22/95 ). Accidental injury of the blood vessels occurred in 7 cases by TBNA as compared to 3 cases by EBUS-TBNA,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atisfactory diagnostic yields can be obtained by either conventional TBNA or EBUS-TBNA in skilled h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