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加替沙星致高血糖症四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例1 患者女,67岁。因反复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半年伴尿黄5d,2005年9月19日入院。临床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活动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既往无糖尿病史。10月1日始应用加替沙星400mg/d静脉滴注。10月8日开始出现口干、多尿等,10月11日测空腹血糖(FPG)30,09mmol/L,加用胰岛素,但FPG仍波动在26.61~46.84mmol/L,10月17日停用加替沙星后血糖逐渐回落,10月22日FPG降至6.69mmol/L,口干、多尿等临床症状消失。停用胰岛素后监测血糖2周均正常。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特点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研结合动态连续观察的方法,收集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患者确诊时中医证候以及中医治疗后证候变化规律。[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确诊时以发热(70.41%)、咳嗽(57.14%)、胸闷(29.59%)、乏力(28.57%)、咽喉不适(28.57%)、气促(27.55%)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舌象多见淡红舌(46.94%)、红舌(31.63%)、胖大舌(13.27%)、齿痕舌(13.27%)等,苔质以厚腻苔(53.06%)、薄苔(34.69%)、薄腻苔(10.20%)为主,苔色多见白苔(52.04%)、黄苔(32.65%),脉象以濡脉(44.90%)、细脉(16.33%)、弦脉(15.31%)为主。聚类分析提示患者中脾虚湿阻证47例(47.96%)、湿郁化热证51例(52.04%)。经中医治疗后,舌象多见红舌(52.04%)、淡红舌(36.73%)、齿痕舌(18.37%),苔质以厚腻苔(45.92%)、薄苔(43.88%)为主,苔色多见白苔(68.37%)、黄苔(18.37%),脉象以濡脉(75.51%)居多。[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脾虚湿阻证及湿郁化热证两型为主。治疗后,患者舌脉变化提示湿热病邪得以去除,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73.
总结38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护理。主要护理措施是加强病情观察,督促患者卧床休息,施行灵活饮食护理,结合中西医药物特点细化用药护理。随访48周1例因腹腔感染死亡,37例存活。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慢性HBV感染人群肝硬化发生的遗传易感相关。方法收集173例中国汉族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硬化组42例和非肝硬化组131例)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白细胞DNA,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TGF-β1基因4个多态性(869T/C、915G/C、-800 G/A、-509 C/T),ELISA法检测TGF-β1血清浓度,比较各组TGF-β1基因型分布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TGF-β1血清水平的差异。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TGF-β1869位点以TT基因型为主(47.6%),高于非肝硬化组(25.2%)和对照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9T等位基因频率(63.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53.8%)、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与正常组869T等位基因携带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检其余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未见组间统计学差异。(3)869T/C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不一,T/T型携带者较T/C和C/C型可见明显增高(P<0.017)。结论 TGF-β1869T可能与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该多态性对TGF-β1血清水平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发病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浙江地区汉族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40例)3组患者,后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比较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①CSH组与CHB组体质类型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②CSH组湿热质、阴虚质的分布频率(45.0%、25.0%)显著高于ASC组(7.5%、5.0%),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的分布频率(6.2%、3.8%、2.5%)显著低于ASC组(42.5%、22.5%、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湿热质和阴虚质慢性HBV携带者可能更易进展为CSH。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护理经验。方法:对9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行中药结肠透析,采取系统的针对性护理,自身前后对照统计疗效,记录护理要点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治疗总有效率71.7%;自发性腹膜炎有效率80.8%,肝性脑病有效率93.3%,肝肾综合征有效率22.2%;除短暂腹胀、腹泻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围绕结肠透析进行护理的要点主要有针对性术前宣教、严格执行术中护理流程并注意个体化细节处理、操作后不放松病情观察。结论: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肯定,围结肠透析针对性护理操作性良好。  相似文献   
7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单纯性脂肪肝(NAFL)进展为肝硬化的限速步骤,1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15%~25%。针对NASH进行有效治疗,不仅可以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也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本文从生活方式修正和内科治疗药物两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有关NASH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78.
正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的外膜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血清检测是确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传统标志物,随着检测技术的改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血清HBsAg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已成为乙型肝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已明确,血清HBsAg可间接反映肝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模板(共价闭合环状DNA,是乙肝病毒难以彻底清除的主要原因)数量和转求活性,其血清学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自然史密切相关,有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HBV DNA低载量HBsAg阳性患者转氨酶异常的原因.方法 研究对象为血清HBsAg阳性时间持续1年以上、HBV DNA(PCR法)<103拷贝/ml和ALT>1.25×ULN超过6个月的患者,剔除合并HCV和HIV等病毒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均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转氨酶增高的原因. 结果有11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02例,HBeAg阴性88例(73.9%);平均年龄(33.9±9.7)岁,体重指数(23.4±3.7)kg/m2,ALT(150.0±166.6)U/L,AST(102.4±193.2)U/L.肝活组织检杏有32例(26.9%)为肝细胞脂肪变,64例(53.8%)为慢性肝炎,7例(5.9%)为两者并存,15例(12.6%)为非特异性改变,1例为止常肝组织.30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患者,17例有肝脂肪变,占56.7%;89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22例有肝脂肪变,占24.7%,两组比较x2=10.39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肝脂肪变组(n=39)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以及尿酸水平显著高十尢肝脂肪变组(n=64);而ALT、AST和载脂蛋白-A水半则显著低于无肝脂肪变组,t值分别为5.369、4.276、3.216、4.223、2.438以及-2.234、-3.877和-2.956,P值均<0.05.肝脂肪变组男性的比例.超重和肥胖,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亦显著高于无肝脂肪变组;而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却显著降低,x2分别为3.829、7.659、13.389、0.549和20.978、17.550,P值均<0.05.与肝脏非特异性改变患者相比较,慢性肝炎患者ALT、AST、GGT水平显著升高,P值均<0.05;但其他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代谢紊乱及其相关肝细胞脂肪变为HBV DNA低载量HBsAg阳性患者转氨酶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以普通干扰素(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为对照,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方法成人CHC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PEGIFNα-2b,对照组给予IFNα-2b,均联合利巴韦林口服,疗程48周。观察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久病毒学应答(SVR)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EVR率、ETVR率、SVR率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6.27、4.17、4.44,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结论PEG-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SVR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