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和大小便功能障碍,致残率极高。TSCI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并且发生人群趋于年轻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按照病理生理变化过程,TSCI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炎症反应在继发性损伤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外伤时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 2006-05/2010-06间治疗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脊髓损伤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4~73岁,平均60.5岁。致伤原因:摔伤16例,交通伤7例,暴力伤1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6例,B级8例,C级6例,D级4例。狭窄原因:颈间盘突出9例,骨质增生狭窄11例,后纵韧带骨化4例。分析椎管狭窄位置及范围与颈髓MR I T2高信号变化范围、手术方式、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退变性椎管狭窄的颈椎在较轻的外力下常可出现较严重脊髓损伤。伤后8 h内入院的13例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1例死于并发症,12例患者脊髓功能有改善。手术治疗23例,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半年ASIA分级平均改善0.9级。结论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外伤后脊髓损伤程度往往较重,狭窄位置及范围与MR I颈髓信号改变平面直接相关。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手术减压均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3.
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治疗腰骶段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单纯后路经椎板或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在腰骶段结核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4年 1月至 2009年 10月.共 32例腰骶段结核患者选择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男 21例.女 11例;年龄 32~65岁.平均 46岁。 L3.4节段 3例.L4.5节段 19例.L5S1节段 10例。 20例采用经椎板间病灶清除.12例采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改良 Prolo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价包括腰骶段受累区的后凸角、椎体高度的丢失。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 12~24个月随访.平均 16个月。经椎板入路者术前后凸角平均为-24.3°.术后为-34.8°.终未随访时为-32.4°;经椎间孔入路者术前后凸角平均为-25.4°.术后为-35.2°.终未随访时为-33.6°.术后较术前有显著改善。根据改良 Prolo功能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达 93.8%。 VAS评分显示.术前平均 7.6分.术后平均 2.9°.术后比术前有显著降低。结论单纯后路经椎板或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腰骶段结核的有效方法。正确的适应证选择、仔细的影像学评价和彻底的病灶清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应用无标记的X线片评价手工测量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4名骨科医师独立对53例患儿的术前站立位全脊柱正位及侧位X线片进行2次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测量,2次测量间隔2周.冠状面主弯和Cobb角大于10°的代偿弯以及与Lenke和/或PUMC分型相关的矢状面T2~5,T5~12、T10~L2、T12~L1角度纳入分析.应用组内相关系数判定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 36例上胸弯、53例胸弯、41例胸腰弯/腰弯及矢状面T2~5、T5~12、T10~L2及T12~L1后弯Cobb角各53例纳入分析,主弯Cobb角22°~167°,平均54.4°.结果 显示冠状面各角度测量中,上胸弯Cobb角的可信度(γ=0.592~0.714)和可重复性(γ=0.538~0.735)最差,有中等到好的一致性.胸弯Cobb角测量达到好到极佳的可信度(γ=0.881~0.942)和极佳的可重复性(γ=0.919~0.964).胸腰弯/腰弯角度测量有中等到极佳的可信度(γ=0.649~0.915)和好到极佳可重复性(γ=0.875~0.930).矢状面测量中,T2~5后弯Cobb角测量的可靠性最差,仅有低到中等的可信度(γ=0.373~0.662)和可重复性(γ=0.433~0.527).T5~12、T10~L2、T12~L1后弯cobb角测量均有好到极佳的可信度(分别为γ=0.787~0.909;0.857~0.964;0.889~0.983).T5~12Cobb 角测量有好到极佳的可重复性(γ=0.873~0.943),T10~L2、T12~L1 Cobb角测量均有极佳的可重复性(分别为γ=0.915~0.968;0.937~0.981).结论 大多数的角度测量指标有好到极佳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可以应用于临床工作和科研中.总体上冠状面角度测量一致性较矢状面好.由于受到周围组织阴影干扰,冠状面上胸弯和矢状面T2~5 Cobb角测量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8年6月采用"Y"型截骨治疗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3.6±5.7)岁(范围7~57岁)。后凸畸形顶椎区位于上胸椎3例、胸椎11例、胸腰段17例、腰椎5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92.8°±23.3°(范围60°~147°)。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和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体间后凸角和脊柱骨融合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25.9)min(范围180~270 min),术中出血量(520±110)ml(范围400~80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26.38±1.75)个月(范围22~30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矫正至16.5°±7.7°(范围5°~35°),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25.438,P<0.01),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6.5°±7.1°(范围6°~32°),与术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0,P>0.05)。术前VAS评分(7.3±1.8)分(范围3~9分),术后改善至(2.4±0.8)分(范围1~3分),VAS评分改善率为67.1%;末次随访时为(1.1±0.6)分(范围0~2分),改善率为85.0%。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优25例、良8例、中3例,优良率为91.7%。术前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末次随访时9例患者均恢复至E级。术中2例患者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异常,1例唤醒试验阴性;另1例患者在后柱截骨后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双侧感觉、运动功能下降,检查截骨区脊髓周围无压迫,遂将手术床逐渐反折部分恢复后凸,临时双棒固定,神经电生理监护提示神经功能恢复,唤醒试验显示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接近术前,关闭切口,2周后再次手术行进一步截骨矫形内固定术,3个月后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术后1例患者双下肢肌力自5级下降至3级,感觉功能正常,经神经营养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1年发生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经神经营养药物及康复治疗好转;1例术后3个月切口窦道形成,给予清创缝合后愈合。结论对于陈旧性结核性胸腰椎重度角状后凸畸形患者,"Y"型截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传统截骨方法比较,可避免前方支撑植骨,并减少脊柱短缩。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thesis,MIPPO)技术结合肱骨近端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8例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患者,其中采用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7例(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例(ORIF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MIPPO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问等明显优于OR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等比较MIPPO组优于ORIF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取得较好的疗效,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具有轻微优势,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较为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7.4±13.9岁(13~69岁),随访时间为54.7±29.4个月(25~131个月)。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通过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在颈椎正中矢状位CT上测量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distance of the top of odontoid to Chamberlain′s line,DOCL),在颈椎MRI上测量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通过CT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36.1±29.0min(95~210min),出血量为189.7±85.0mL(100~455mL)。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06±1.21分、2.35±0.76分、1.24±0.81分、1.12±0.90分,JOA评分分别为9.26±2.24分、14.05±2.01分、15.05±1.57、15.16±1.42分;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DI分别为9.63±1.93mm、1.21±1.10mm、1.16±1.09mm、1.26±1.02mm,DOCL分别为11.47±3.93mm、2.53±3.30mm、2.32±3.20mm、2.26±2.73mm,CMA分别为114.31°±11.00°、144.16°±9.33°、145.31°±8.83、143.42°±9.1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ADI、DOCL和CMA均显著性改善(F=41.05,P<0.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10.3±2.7个月(5~15个月)。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后路松解复位侧块关节植骨融合枕颈内固定术是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9.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外观的常见病,但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来分析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目前尚缺乏报道。目的:探讨Lenke 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41例Lenke 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多个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占全部受试患者的21.28%。对于LenkeII型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固定前顶椎3—4级Nash-More椎体旋转、4—5级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1、下胸弯Cobb角〉70。等易引起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椎体旋转、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下胸弯Cobb角等是LenkeI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Y=1/[1+exp(-1.182X1+1.228X2+1.671X3-0.71X4+0.4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