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2.
减少起搏输出 ,延长起搏器寿命 ,这是起搏工程技术人员和临床医师一直所努力追求的。 90年代以来 ,一种可自动测试起搏阈值并根据起搏阈值自动调节输出能量的起搏器问世并应用于临床。现将我们植入的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2 0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 7月至 2 0 0 2年 12月 ,共植入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 ,年龄 34~ 78岁 ,平均 (5 9± 18)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2例 ,房颤伴长RR间歇 4例 ,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例。起搏器为Pacesetter公司产品 ,其中RegencySC +2 4 0 2…  相似文献   
33.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34.
冠状窦口下方消融致Ⅲ度房室阻滞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6 4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 2 0年 ,加重 1周入院 ,ECG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原有高血压史10年 ,入院时血压 170 / 90mmHg ,心动过速时血压 12 0 / 6 0mmHg。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高血压病 ,因发作频繁且伴血压下降而决定给予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采用中位法消融 ,功率 10W。放电时发现交界区心律较少 ,<10个 /分。遂将消融导管逐渐向冠状窦口方向移动 ,但结果同前。电生理评价提示房室结跳跃现象仍存在 ,心动过速未消除。于是决定在冠状窦口下方试…  相似文献   
35.
心室起搏挽救了心脏停搏患者的生命,但近来发现心室起搏患者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增加,究其原因是右心室心尖起搏改变了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导致左右心室之间以及左心室各室壁之间的收缩不协调,心脏有用功下降,心输出量减少.因而晚近出现了以减少右心室心尖起搏危害的多种起搏方法,如应用新的起搏器程序心房按需起搏方式(AAI)向心房心室按需起搏方式(DDD)转化的最小化心室起搏(MVP),以及新的起搏部位探索(希氏束下起搏、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等).希氏束起搏手术较复杂,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则相对简单.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基本保持了左、右心室间正常的激动顺序和同步收缩,但需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本研究探讨了应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方法学.  相似文献   
36.
金骁琦  盛晓东  周建龙  范韬  祁平东 《临床荟萃》2010,25(2):F0002-F0002
患者,女,54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周,于2009年6月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自幼发现右位心,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有短暂晕厥史1次。入院时听诊肺部无啰音,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右缘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0.5cm,心率约60次/min,律齐,心电图检查符合右位心改变(Ⅰ,aVL导联倒置,Ⅱ与Ⅲ,aVR与aVL导联相似,V1~V6 R波渐减低,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奥美沙坦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沙坦钾进行治疗,疗程均为8w。在安慰剂末期及疗程结束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6、8w时,两组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及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8w时,实验组MSDBP及MSS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SDBP和MSSBP个体及总体T/P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奥美沙坦酯在24h内的持续降压作用时间更长,降压幅度优于氯沙坦钾,且不良反应较轻,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不同的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根据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分为低起搏比例组和高起搏比例组.随访置入起搏器后新发房颤、心衰住院、死亡等. 结果:入选的294例患者中,死亡18例.低起搏比例组新发房颤发生率低于高起搏比例组(4.2%对9.9%),低起搏比例组因心衰住...  相似文献   
39.
带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临床上最复杂和最危险的主动脉疾患。男性易患,如不及时治疗,早期(发病2周内)死亡率高达70%。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生存率大为提高。我院自2007年3月至6月共收住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施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n dovascular graft exclusion EV GE)封闭内膜,隔绝假腔,恢复夹层远端真腔血供,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0.
植入永久起搏器发生接口松动二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院1998年1月~2006年12月植入永久起搏器324例,共436根心房及心室电极,有2例发生接口松动现象,发生率0.6%,现分析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70岁。2年半前因阵发性心悸、头昏入院。查体:血压130/70 mmHg。听诊双肺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42/m in,律不齐,无杂音。行心电图检查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MedtronicSD203 DDD永久起搏器。取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植入ZE0036656VIS心房电极(SP4523)及LAK171241V心室电极(SP4023),起搏参数:心房起搏阈值0.66 V/0.4 ms,感知阈值2.1 mV,阻抗747欧姆,心室起搏阈值0.45 V/0.4 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