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作者2003年7月~2006年5月期间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成功封堵动脉导管未闭8例,随访1~3个月,无并发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例PDA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7~59岁,术前经临床体检,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直径3~8(5.6±2.6)mm,伴左心室,左心房增大4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功能为Ⅰ~Ⅱ级。主要操作技术要点:于局麻下穿刺右股动脉和右股静脉,行胸主动脉降部造影和肺动脉压力测定,以确定PDA的位置、形态及测PDA最窄处直径;建立股静脉→肺动脉→PDA→降主动脉的输送… 相似文献
12.
13.
3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时发现导管难以到位,遂行血管造影,发现1例为下腔静脉的开口位于右房顶部、上腔静脉的底部;1例因脊柱畸形造成冠脉静脉窦行走不同于正常;另1例则为冠状静脉窦呈分支状,均细小,导管难以到位。采用不同的措施后均射频消融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与药物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 edcardio myopathy,DCM)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1998年2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在抗心衰药物治疗基础上,心衰仍不能纠正,且符合CRT治疗指征行CRT起搏治疗;对照组20例,为同期住院的DCM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包括ARB、ACEI类改善心肌重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6月、治疗后(术后)12月心脏超声参数: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脑钠肽(BNP)含量,以评价治疗后心功能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术后)6月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DD、LVESD较对照组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提高,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术后)12月两组比较LAD、LVEDD、LVESD无明显差异,BNP未见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起搏治疗可改善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但长期CRT起搏治疗并不优于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DCM伴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通电极与球囊漂浮电极在临时起搏应用中的临床差异。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临时起搏治疗的患者,共312例。其中,男160例,女152例,年龄24~93岁,平均(62±8.5)岁。根据植入临时电极不同,分成两组,普通电极组和漂浮电极组。对比两组电极操作时间、以及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电极起搏位置和电极移位发生率。结果球囊漂浮电极组与普通电极组比较,起搏参数包括阈值、感知以及电极移位发生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电极操作时间和电极到位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漂浮电极与普通电极比较,具有相同的起搏的阈值、感知和电极移位发生率,以及相近的电极操作时间。为临床安全有效的临时起搏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在植入操作时间、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取4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0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 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具有相似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以及相同的起搏参数,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方式及右室起搏比例不同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新发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心内科过去5年间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模式不同分为VVI、DDD组,根据右室起搏比例(Cum%VP)不同分为:DDD1组(Cum%VP≥50%)和DDD2组(Cum%VP<50%)两个亚组。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3年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AF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符合入选标准且完成随访的患者共计147例,新发AF病例VVI组14例(24.14%),DDD1组5例(11.11%),DDD2组3例(6.82%)。DDD2组与VV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术后3年超声参数比较,DDD2组与VVI组、DDD1组相比,LAD、LVED明显缩小,LVEF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D起搏模式加低右室起搏比例与VVI模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减少AF的发生,DDD起搏模式加最优右室起搏管理应用于临床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specific molecule 1,ESM-1)预处理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植入心肌梗死(MI)大鼠后,是否能增加干细胞的存活,改善MI大鼠的心功能。方法:将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的BM-MSCs与ESM-1孵育预处理后,以注射器自心外膜注入SD大鼠梗死心肌周围组织。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对照组及预处理组,每组10只大鼠(n=10)。于MI后4周、干细胞移植后4周分别检测各组的超声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用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脑钠尿肽(BNP)的分泌以及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干细胞移植后4周,预处理组大鼠心脏超声检测提示LVESD、LVEDD缩小、LVEF提高,BNP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细胞移植后4周,预处理组梗死周围心肌组织Brd U+的细胞数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ESM-1与BM-MSCs共孵育可活化BM-MSCs,促进其增殖、分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Brugada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4 2岁。因发作性夜间昏厥 5年 ,加重 5天入院。患者于 5年前夜间突然发生神志不清、呼吸困难 ,约半分钟后神志转清 ,伴全身冷汗。 3年前又发作了一次 ,本次入院前 5天 ,每天夜间均发作一次 ,最后一次伴小便失禁。入院查体 :血压 12 0 / 80mmHg(1mmHg =0 .133kPa) ,神志清、精神好 ,甲状腺未触及 ,两肺呼吸音清 ,心率 70次 /min ,律齐 ,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腹软 ,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清心肌酶谱和电解质正常 ,X线胸片正常 ,超声心动图正常。心电图示 :窦性心律 ,V1~V3 导联ST段呈下斜型抬高 (图 1)。入院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