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20篇 |
特种医学 | 64篇 |
外科学 | 11篇 |
综合类 | 37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由中华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分会和中国心血管技术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96’全国介入放射学研讨会”于1996年7月25日至30日在北戴河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56人,介入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刘子江教授、戴汝平教授、李麟荪教授及介入分会委员们参加了会议。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薛爱华、副主任任晓黎应邀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由戴汝平教授主持,刘子江教授致开幕词,刘庚年教授代表中华放射学会致词。他们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工作、论文会议和会议学术交流形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本次 相似文献
23.
目的:本文目的是确立快速动态增强CT对恶性肝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有快速动态增强CT检查的30例肝恶性肿瘤病人同平扫和延迟扫描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平扫CT肿瘤呈低密度22例,等密度8例。快速动态增强CT显示肿瘤29例,1例肿瘤呈等密度强化。延迟扫描显示肿瘤27例,3例肿瘤呈等密度强化。结论:对门静脉瘤栓、肿瘤包膜和原发肿瘤显示上,增强CT显示优于平扫,我们认为快速动态增强CT与平扫CT和延迟扫描比是发现肝肿瘤最敏感的方法,应该成为标准CT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纤维化的价值,及心肌纤维化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证实的30例HCM患者(HCM组)、27例DCM患者(DCM)和符合纳入标准的33例患者(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均行心脏电影成像、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延迟对比增强(LGE)成像。测量不同受检者增强前、后左心室平均T1值及心功能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心肌平均T1值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CM组22例(22/30,73.33%)患者存在延迟强化,DCM组15例(15/27,55.56%)患者存在延迟强化,对照组无延迟强化。比增强前,HCM组[(1294.79±85.22)ms]、DCM组[(1312.88±59.57)ms]左心室心肌T1值均较对照组[(1266.56±57.33)ms]显著增加(P均<0.05);对比增强后,HCM组[(491.31±121.59)ms]、DCM组[(466.77±126.34)ms]左心室心肌T1均值较对照组[(534.09±92.73)]显著减低(P均<0.05)。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8,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9,P<0.05);D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5,P<0.05),增强后T1值与其呈正相关(r=0.51,P<0.05)。结论 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与心功能相关;T1 mapping成像有助于评价HCM和DCM患者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 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 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矫正反转恢复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T1 mapping成像。测量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并计算细胞外容积(ECV),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心脏MR检查,未见心肌延迟强化。正常对照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均<0.05)。正常对照左心室心肌ECV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ECV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房颤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ECV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26.
2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elastography,MRE)对主动脉壁弹性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制作血管模型的体模,采用离体猪主动脉、不同弹性的厚壁乳胶管和薄壁软胶管,三种血管模型包埋在弹性B-凝胶深部。三种血管模型内注入生理盐水。采用气动的驱动装置放置在体模表面,产生低频率机械波向体模内传播。采用MRE序列进行扫描,对体模内产生的机械波进行成像。结果机械波可以传播到体模深部血管模型的管腔中,三种不同血管模型内显示了机械波的良好传播。机械波沿着血管模型的长轴进行传播。在三种不同弹性的血管模型中机械波的波长变化明显,而且两种不同频率之间波长也相应变化。均与其物理特性相符,验证了成像的有效性。结论初步的探索显示MRE技术对主动脉壁弹性成像具有潜在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8.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9.
30.
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或与MRI、超声检查结合诊断的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螺旋CT血管成像资料。SCTA技术包括二维横断面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图像。影像分析包括观察内膜破口的位置、夹层的范围、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果SCTA显示双腔主动脉和内膜片27例(100%),主动脉内膜钙化内移11例(40.7%),内膜破口22例(84.6%),DeBakey Ⅰ型及Ⅱ型AD显示破口5例(55.56%),DeBakey Ⅲ型显示破口17例(100%),28支分支血管受累。SCTA对2例被膜支架介入治疗后患者随访,显示1例有内支架移位。结论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相关改变的评价是准确和可靠的,SCTA对Ⅲ型AD的诊断价值更优于Ⅰ型及Ⅱ型A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