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学术背景:目前传统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脑卒中后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欲达到理想的恢复还赖于脑功能的重建。近年研究发现,脐血干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 目的:总结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5/2007年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ord blood stem cells,Stroke,脐血干细胞,脑卒中”,并手工查阅相关书籍。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脐血干细胞研究及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排除综述及重复文献。共检索到50篇相关文献。 文献评价:选择其中的31篇,文献的来源主要是脐血干细胞研究及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动物及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脐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在合适诱导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研究表明,脐血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及体内移植能生成神经样细胞,能表达神经元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nestin、NF-M、NeuN、MAP2等。脐血干细胞治疗脑卒中在动物及实验研究基础上已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细胞体外培养中分化增值的调控机制不十分清楚,临床研究报道甚少,诱导生成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能否跟正常神经细胞一样发挥功能等,待进一步探讨。 结论:用来源丰富、免疫排斥概率小的脐血干细胞治疗多发的脑卒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2.
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是对基质起广泛作用的一种蛋白酶,是具有降解细胞外基质功能的蛋白多糖酶,主要由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其作用底物主要是基质中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研究表明,在用remicade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机制中,下调MMP3是重要的环节。检测MMP3的水平,可作为AS诊断和监控remicade疗效的指标,研究通过逆转录PCR技术检测不同临床分期阶段的AS患者周围血MMP3的相对表达,然后与患者的髋关节影像对比,探讨MMP3表达在AS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增殖和IL-6分泌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培养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运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的雷公藤多甙对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株培养上清中的IL-6的含量.结果:经过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多甙的作用48h后,其增殖明显受到抑制,并呈剂量依赖性.同时各剂量组均可抑制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分泌炎性因子IL-6的分泌.结论: 雷公藤多甙抑制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的过度增殖和IL-6的分泌,这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慢性心房颤动患者 4 0例和正常对照组 30名血小板胞质内α 颗粒上的膜糖蛋白 (CD6 2p)、溶酶体膜糖蛋白 (CD6 3)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factor,vWF)。结果 房颤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蛋白CD6 2 p( 8 8± 1 2 ) %、CD6 3( 3 0± 0 8) %和vWF( 15 2± 2 5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3 3± 0 4 ) % ,( 1 5± 0 4 ) %和 ( 91± 13) % (P <0 0 1)。结论 房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内皮功能异常 ,这些变化可能与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45.
采取人群化疗结合浸螺杀药物灭螺,对降低居民、儿童、耕牛的血吸虫感染率、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等部具有较好的效果。连续二年化疗结合药物灭螺,使居民感染率下降了48.9%,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2.3%、67.2%和46.9%。浸螺杀具有高效、低毒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湖沼水网型疫区使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检测中国深圳地区汉族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IL-1RN和TNF-α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方法在54名AS患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中,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IL-1外显子6上SNPs(31017C/G、30735T/C)、TNF-α启动子上的SNPs(-857C/T)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否与AS相关,采用SA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AS患者中,IL-1RN的31017C/G的等位基因G频率和30735T/C的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是60.42% vs 36.36%,32% vs17.19%)和IL-1RN的31017C/G的基因型GG频率和30735T/C的基因型CT频率(分别是43.75%vs12.12%,64%vs39.39%)显著性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的-857C/T的等位基因T频率(25%vs9.52%)和基因型CT频率(42.59%vs19.05%)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在健康人中31017CG/857CC基因型组合要显著高于AS患者(P〈0.01),在AS患者中31017GG/30735CT/857CT基因型组合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RN基因的31017C/G和30735T/C的两个SNPs及其基因型频率与中国深圳汉族A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1017CG/857CC基因组合可能是保护性的基因组合,而31017GG/30735CT/857CT组合可能增加AS患病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47.
乙型肝炎患者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再活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患者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77例乙肝患者血清HCMV -IgG ,IgM抗体及外周血白细胞的HCMV -DNA进行检测。结果 HBV患者HCMV -DNA阳性率为 2 5 % ( 19/ 77) ,3 0例正常对照组HCMV -DNA阳性率为 3 % (P <0 .0 5 )。HCMV -DNA阳性的乙肝患者血清总胆红素 (TB)、直接胆红素 (DB)、丙氨酸转移酶 (ALT)明显高于HCMV -DNA阴性组。慢性中、重度乙肝患者HCM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轻度者。结论 乙肝患者HCMV感染再活化率明显增高 ,并与胆汁淤积、黄疸加重及肝功能损害加重有关 ,对乙肝患者进行预防HCMV感染再活化的针对性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8.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复杂、发病隐匿的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AS好发于青壮年(10-40)岁,发病高峰年龄(20-30)岁。在我国AS患病率为0.3%。自1973年首次报道AS与HLA-B27关联以来。HLA-B27一直被认为与AS密切相关。科学家们对AS做了相当多的相关研究,但至今对AS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随着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对AS有了更新的认识。为了对AS的发病机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几年在AS发病机理方面的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9.
贫血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和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慢性失血、全身低水平炎性反应状态和肠道铁吸收不良等因素影响下,MHD患者常存在铁代谢紊乱,部分患者的贫血难以获得有效纠正.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血浆活性与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检测46例川崎病患儿和30例健康对照者tPA和PAI1血浆活性。结果:(1)川崎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PA血浆活性及tPA/PAI1均明显降低,而PAI1血浆活性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川崎病Ⅰ组(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与川崎病Ⅱ组(无冠状动脉损伤)相比,tPA血浆活性及tPA/PAI1明显降低,PAI1活性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液高凝可能与纤溶失衡有关,血浆tPA/PAI1可作为判断和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