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医用化学课程为医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对医学类专业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医用化学实验在培养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的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用化学》课程小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对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从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整、积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考核制度、开放医用化学实验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实验爱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监测机械通气患者腹腔内压力(腹内压,IAP)对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120例,每6小时监测1次腹内压,连续48小时,48例IAP<12 mmHg为腹内压正常组,72例IAP≥12 mmHg为腹内高压组,监测机械通气前患者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P)、氧合指数(Pa02/FiO2)、气道峰压及呼气末正压(PEEP),统计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天病死率。结果:腹内高压组MAP(68.53±10.34 mmHg)、APP(52.64±6.23 mmHg)、PaO2/FiO2(167.00±15.60)低于腹内压正常组,呼吸频率(20.38±3.87 次/min)、气道峰压值(24.76±6.21 kPa)、PEEP(6.53±2.20 cmH2O)高于腹内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内高压组机械通气时间33.68±5.00 h,ICU住院时间10.89±4.99天,28天内死亡24例(33.3%),分别高于腹内压正常组的27.45±3.22 h,8.02±3.02天和7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P监测对评估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3.
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等)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宫颈癌高危因素。近来年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慢性宫颈炎中宫颈糜烂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治疗宫颈糜烂对预防宫颈癌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宫颈糜烂患者采用宫颈爽康栓治疗160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4.
构建良好的护理服务文化,可培育和保持医院核心竞争力,是保持医院长盛不衰的根源所在[1].如何用自己的热情和自信、积极的心态营造出良好的护患人文氛围,是每一位护理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探讨绝经后妇女取宫内节育器的有效给药方法,提高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绝经后妇女行宫内取出节育器(IUD),随机分为以下3组:A组(n=26)于取出前1周口服尼尔雌醇片、米非司酮,取环术前2小时于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B组(n=26)于取环术前3天口服米非司酮,取环术前2小时于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C组(n=26)术前5~10分钟与宫颈处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比较3组宫口松弛情况以及取IUD效果.结果:A组宫颈口松弛有效率100.0%,对比B组、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IUD顺利取出25例(96.2%),B组顺利取出20例(76.9%),C组顺利取出9例(34.6%),A组同时与B组、C组对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尼尔雌醇配伍米非司酮、术前阴道使用米索前列醇可使绝经后妇女顺利取出IUD,该法能有效松弛宫颈口,利于取IUD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36.
库尔马汉  姚振斌 《吉林医学》2010,(30):5368-5369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IMS)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2010年患有重度有机磷中毒者128例,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32例,通过观察其临床表现、病程记录、测试血清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情况和转归记录等进行分析。结果: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症状出现在急性中毒后2~5d,IMS的发病率为14.7%(32/218),且96.4%(27/28)发生于中毒后2~5d。32例患者均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抬头困难、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血清活力低下、睁眼困难等,经ICU抢救,除8例因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死亡,其余均治愈,死亡率为25%(8/32)。结论:有效防治急性有机磷并中间综合征的发生方法是正确合理使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和阿托品,出现呼吸衰竭时应使用呼吸机治疗。  相似文献   
37.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居民的生活、饮食习惯和劳动方式 ,使得新疆的尿石症不仅多发 ,而且有其本身的特点 [1 ] 。现将我院 1995年 7月~ 2 0 0 1年 7月收治的 4 8例尿道结石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 4 8例尿道结石病人 ,其中男性 4 7例 ,女性 1例。年龄 3~ 87岁 ,平均 4 6岁。其中 12例为儿童 ,其余为成人。有30例患者年龄超过 30岁。病人均有排尿困难和尿道疼痛的典型表现 ,其中发生尿潴留者 12例 ,结石大小为 0 .5~ 0 .8cm。腔内手术时间 10~ 6 0 m in,平均 2 6 m in,术后大多留置氟雷氏导尿管 …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索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对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0、10、30、50μmol/L)的PEITC处理SK-BR-3细胞,然后采用MTT法和BrdU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TUNEL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指标如Bcl-2、Bax、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和内质网应激(ERS)相关指标如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肌醇依赖内质网调节细胞核信号激酶1α(IRE1α)、活化转录因子6α(ATF6α)、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亚基(eIF2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0μmol/L PEITC处理组)细胞比较,MTT法和BrdU染色法检测结果均显示10、30、50μmol/L PEITC处理组SK-BR-3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且随浓度升高呈依次降低的趋势;TUNEL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均显示10、30、50μmol/L PEITC处理组SK-BR-3细胞的凋亡率升高且随浓度升高呈依次升高的趋势;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抗凋亡指标(Bcl-2、MCL-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且随浓度升高呈依次降低的趋势,而促凋亡指标Bax和ERS相关指标(PERK、CHOP、IRE1α、ATF6α、eIF2α)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且随浓度升高呈依次升高的趋势。结论从本研究初步研究结果看,PEITC能促进乳腺癌SK-BR-3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其可能通过调控凋亡相关指标和ERS相关指标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39.
摘要:目的 掌握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指标的变化特征,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年和2010年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7~18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5年间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基本保持增长,其中,哈萨克族男生平均增长值分别为:6.9 cm、5.4 kg、2.2 cm,女生分别为:6 cm、4.9 kg、2.7 cm;柯尔克孜族男生平均增长值分别为:4.9 cm、3.2 kg、0.1 cm,女生分别为:4.2 cm、3 kg、1 cm;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各有差异,总体水平:哈萨克族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柯尔克孜族中小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近25年间,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各有差异,哈萨克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柯尔克孜族学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GC-MS法分析罗勒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罗勒子中的挥发油,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从罗勒子挥发油中共分离出68个化合物,鉴定了6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6.82%。主要组分为三十一酸甲酯(18.56%),对-烯丙基茴香醚(7.04%),γ-谷甾醇(6.52%),Z,Z,Z-7,10,13-十六碳三烯(5.88%),1,2-环氧十九烷(5.06%),3-甲基丁醛(4.78%)。结论:64种化合物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鉴定出,本研究为新疆罗勒子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