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4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简易智能量表评估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患者的认知功能;以Hunt-Hess、GCS、手术方式、GOS、年龄、性别和入院时并发症为变量,研究其与SAH患者认知功能间的关系。结果 10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率入院时为37%,出院时60%,出院后2个月38%;出院时认知功能损害率高于入院时(χ2=10.590,P=0.001)和出院后2个月(χ2=9.684,P=0.002);对出院时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Hunt-Hess、GOS和手术方式,对出院后2个月认知功能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GOS。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并与一定的影响因素相关;血管内治疗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2.
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囊性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囊性病变的神经内窥镜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对20例透明隔囊肿行囊肿-侧脑室造瘘,19例蛛网膜囊肿行囊肿-脑池,脑室造瘘,4例脑实质内囊肿行囊肿-脑室造瘘,1例第三脑室囊肿行囊肿大部切除:结果:44例中4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术后出现少量硬膜下出血,1例出现单侧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结论:颅内囊性病变是神经内窥镜手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有症状的颅内囊性病变应首选内窥镜治疗。  相似文献   
23.
脑动静脉畸形病巢周围毛细血管组织形态与体视学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的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推测其在BAVM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病灶周围有足够脑组织(5~10mm)的10例BAVM手术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再行VIII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以北航CMIAS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分析毛细血管直径、圆度、数密度、体积密度和面积密度。取10例原发性癫病人的手术标本为对照。结果HE染色结果表明BAVM病灶周围毛细血管显著扩张;透射电镜观察见畸形血管团周边的毛细血管管壁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表现为一种慢性缺血、缺氧性改变;体视学测量结果表明畸形血管团周围毛细血管直径为(0.1496±0.0389)mm;与对照组(0.0274±0.0185)mm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74,P<0.001);畸形血管团周围毛细血管数密度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性增高(t=2.977,P<0.01),其数值分别为0.4200±0.1476和0.2600±0.0843;BAVM组毛细血管面积密度与对照组相比也存在统计学差异,其数值分别为0.0114±0.0086和0.0040±0.0018(t=2.638,P<0.05);BAVM组体积密度0.0092±0.0044与对照组0.0045±0.005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66,P<0.05)。结论BAVM血管团周围脑组织表现为一种慢性缺血、缺氧性改变。畸形血管团周围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增高并显著扩张。这些异常的毛细血管可能是BAVM潜在组成部分,在畸形团切除术后脑水肿发生、残腔出血以及BAVM再生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舒航 《北方药学》2015,(4):39-39
目的:分析赖氨匹林在小儿高热急诊过程中的退热效果。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小儿高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安痛定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赖氨匹林实施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体温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8%,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高热采用赖氨匹林开展治疗,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5.
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中的效果,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外科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O型血患者79例(占43.65%),较国人正常O型血分布(33.80%)有增高趋势;发病率右侧:左侧=1.8:1;2条以上责任血管者45例(24.86%);责任血管包括小脑上动脉96例,小脑后下动脉7例,小脑前下动脉以及动静脉混合接触或压迫者各25例.内听动脉13例,基底动脉15例,椎动脉9例,单纯静脉15例(主要为岩静脉和桥静脉),无名血管9例(主要为以上动静脉血管的分支).181例患者术后1月内171例症状完全消失(94.48%);症状改善,但需结合药物控制者9例(4.97%);植物生存1例(0.55%).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O型血可能更易患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防止遗漏多发性责任血管是减少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
神经内镜下脑室系统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的脑室解剖结构特点以及用于手术操作的重要解剖标志,为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对15例成年国人尸头标本,50例脑积水病人做神经内镜下观察,并作图像记录,对与内镜下脑室内手术相关的解剖距离进行测量.结果:经额角进入脑室观察范围最大;脉络丛、室间孔、乳头体等结构是脑室系统神经内镜手术的重要"路标"性解剖标志;神经内镜在脑积水病人三脑室中有充足的操作空间.结论:脑室系统形态固定,解剖标志明确,应用神经内镜可使脑室内的部分病变在直视下切除,并且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7.
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25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nyx胶是一种非黏附性的液体栓塞剂,它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较强的组织渗透性、非黏附性以及较好的弥散性等特点。术者长时间持续缓慢注射Onyx胶,使其在畸形血管团内充分弥散,达到尽可能完全栓塞畸形血管团的目的,显著提高了栓塞的安全性。我们利用Onyx胶对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进行栓塞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73例DSA影像显示直径〈5mm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并分析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病例随访采用DSA(46例)或磁共振血管造影(1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4年。结果术前经DSA诊断的73例79个动脉瘤,经手术探查证实并给予处理的77个;未处理的2个动脉瘤中1个未予探查(多发性动脉瘤),另1个为A2段分支动脉瘤,术中未探查到。行手术处理的77个动脉瘤中单纯包裹术的有3个、单纯夹闭术的有59个、夹闭加包裹术的有12个、烧灼后包裹的有2个、行动脉瘤切除的有1个。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的有59例,4分的有10例,3分的有2例,2分的有1例,1分的有1例。1例行包裹术的动脉瘤较前稍增大,2例夹闭术的动脉瘤颈部轻度复发,其余动脉瘤未见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DSA不能证实,但具有明确动脉瘤破裂征象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积极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29.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其治疗主要有药物和手术两种手段,近年来,随着对三叉神经痛病因学认识的提高,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作为非破坏神经功能的“病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耳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3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7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全麻下行乳突内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分离责任血管。结果:责任血管依次为小脑上动脉49例,基底动脉6例,岩静脉6例及小脑前下动脉3例,联合性责任血管9例;术后随访1-45个月,1例无效,1例死于脑出血,1例死于肺部感染,余70例疼痛完全消失。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反应小等优点,尤其对于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宜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