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48篇 |
内科学 | 9篇 |
皮肤病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4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42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药学 | 26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对比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方法 对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TCD、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结果 分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颅外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组,对比分析两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高血压病患病率65.8%高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3.3%.(2)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17.51(21.13~12.68)μmol/L]和年龄(73.57±11.83 岁)均高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组[13.29(17.43~10.18)μmol/L、68.76±7.23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病容易导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Hcy浓度增高和年龄增长更易导致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浆黏度(P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64.4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V、FIB、PAR及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D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PV、FIB、PAR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V、FIB、PAR及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T、APT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及降低血液黏度,起到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调节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26.
2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及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VD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化痰方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用药前后MMSE评分、ADL评分及血脂系列指标血清ApoE、TC、TG、LDL-ch和HDL-ch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MMSE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脂ApoE、TG、LDL-ch水平及升高HDL-ch水平。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脂质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每次100ml,q6~8h,连续使用7d;后改为q12h常规速度滴注7d。对照组30例,静脉快速输注20%甘露醇125ml,q6~8h,连续使用7d。所有病人均进行连续的颅内压监护,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4d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肽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具有较强的降低颅内压作用,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血浆神经肽Y水平。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预测恶性脑梗死(MCI)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水平,依据临床症状和脑CT检查将患者分为MCI组和非MCI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7.90±4.30)mg/L和(1059.95±226.67)nmol/L,非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2.87±4.31)mg/L和(858.48±300.55)nmol/L,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高于非M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诊断MC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5.7%。皮质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64.3%。平行诊断试验:灵敏度为96.26%,特异度为55.11%。系列诊断试验:灵敏度为61.845,特异度为94.89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为预测MCI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血清CRP和皮质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平行诊断试验)和特异性(系列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93例VCI患者(VCI组)和93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检测血清RBP水平;同时检测VCI组、对照组患者血清尿酸(UA)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于VCI患者,结合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无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7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26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RBP水平.结果 VCI组血清R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VCI患者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也较无斑块组有明显升高(均P<0.05),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血清RBP水平要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RBP水平与DD呈正相关(r=0.460,P<0.05),与UA、Fib水平无相关性(r=0.095,0.13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OR=2.409,95%CI 0.351~0.719).结论 血清RBP可能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一个危险因素.它可能是VCI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一个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