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结果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中,巨脾型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高于腹水型及健康人。单纯血瘀气滞型患者血浆心钠素含量显著高于血瘀气滞偏阳虚型和血瘀气滞偏阴虚型。表明:心钠素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水,钠代谢中起一定作用。血浆心钠素含量与晚期血吸虫病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预防性抗菌治疗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发生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12 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 2组 ,治疗组 62例 ,入院后在综合护肝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预防性抗菌治疗 ;对照组 5 8例 ,入院后仅给予综合护肝治疗。对两组患者SBP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存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BP的发生率治疗组 2 7 4% ( 17/62 ) ,对照组 44 8% ( 2 6/5 8) ,( χ2 =3 95 ,P <0 0 5 )。治疗组住院天数 ( 5 6 3± 2 4 2 )d ,对照组 ( 69 1± 2 6 1)d(t =2 79,P <0 0 1)。治疗组存活率 43 5 % ( 2 7/62 ) ,对照组 2 5 9% ( 15 /5 8) ( χ2 =4 12 ,P <0 0 5 )。结论 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可降低重型病毒性肝炎SBP的发生率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3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liver function and liver fibrosis indexes of th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that were treated by Danshen injection(DI) and magnesium isnglyeyrrhizinate(MI). Methods 80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1 group(40 patients) and MI group(40 pa-tients). The two groups were used with DI and MI injection for 30 days respaetively and then,the levels of liver function and serum hepatic fibrosis(HA, LN, Ⅳ -C)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by DI and MI could both improve liver function significantly, the effect of Ml group was better than DI group(P < 0.05). Moreover, in improving serum hepatic fibrosis, the effect of DI group was better than MI group (P < 0.05). Conclusions The efficacy of the improvement to hepatic fibrosis DI is better than MI, while in 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MI is superior to DI.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β榄香烯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肝星状细胞(HSC)增殖迁移及RhoA信号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HSC,应用ANGⅡ诱导HSC增殖迁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RT-PCR检测RhoA mRNA,Western blot检测RhoA蛋白.结果 1、2、4、8、10 μmol/L ANGⅡ组A490分别为0.129±0.004、0.143±0.016、0.166±0.012、0.183±0.004、0.283+0.014,与空白对照组(0.110+0.002)比较,ANGⅡ可显著促进HSC增殖,F=112.640,P<0.01;10、8、4 μmol/L的ANG Ⅱ可显著诱导HSC迁移,细胞迁移数分别为每高倍视野(17.40±2.07)、(12.60±1.14)、(9.00±1.58)个,与空白对照组[(1.60±0.55)个]比较,F=117.496,P<0.01.10、5、2.5mg/L的β榄香烯组A490分别为0.076±0.005、0.086±0.003、0.105±0.038,显著低于4μmol/L ANG Ⅱ组,F=95.706,P<0.01;10、5、2.5 mg/L的β-榄香烯组细胞迁移数分别为每高倍视野(1.33±0.58),(2.67±0.58)、(1.67±0.58)个,与4μmol/L ANGⅡ组比较,F=55.6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μmol/L ANGⅡ组可显著诱导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0.975±0.001)及mRNA(相对表达量0.951±0.045)表达,经10、5、2.5 mg/L的β-榄香烯作用后Rho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77±0.032、0.538 ± 0.026、0.701±0.078,Rho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34±0.038、0.845±0.036、0.881±0.027,较4 μ mol/L ANG Ⅱ组显著下降,F值分别为217.119,18.010,P值均<0.01.结论 ANG Ⅱ可显著诱导HSC增殖、辽移,随剂量的增加诱导作用加强,β-榄香烯可有效抑制ANG Ⅱ诱导的HSC增殖迁移,并能抑制HSC表达RhoA.  相似文献   
35.
中药提速透化疗法(SH-2000B型中药电磁仪),是运用电磁、电热和远红外功能将提纯、磁化的中药迅速分解转化为药气离子,使含有脂溶性透皮因子的强力透皮液穿透人体皮肤直达病灶,从而达到快速治疗的作用.2005年2月~2005年10月,我们应用SH-2000B型中药电磁仪辅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经拉米夫定(LAM)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观察阿德福韦酯(AD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继续LAM并加强护肝治疗48周,B组采用ADV治疗48周,C组采用ADV与LAM联合治疗12周后再单用ADV治疗36周。结果YMDD变异后大部分患者HBV DNA的反弹和/或ALT的升高程度低于治疗前水平,少数出现轻度黄疸;3组治疗48周后ALT水平下降均显著,B组和C组ALT水平、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与A组对比差异显著(P≤0.001),B组与C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YMDD变异后患者临床表现轻微;ADV单药或与LAM联合12周后单用ADV治疗YMDD变异且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得到较好临床疗效,对临床稳定的患者可以使用ADV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37.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YMDD病毒变异后的治疗策略. 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在门诊和住院的经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单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48周;B组采用阿德福韦酯10 mg/d,拉米夫定100 mg/d,联合治疗12周,后单用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36周;C组采用阿德福韦酯10mg/d、拉米夫定100mg/d,联合治疗48周;D组接受恩替卡书1 mg/d,治疗48周.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4组患者治疗12周内ALT水平进一步反弹升高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0%(9/30)、10.0%(3/30)、6.7%(2/30)、10.0%(3/30)(A组与B组、D组间比较χ2=3.750,P=0.053;A组与C组比较χ2=5.455,P<0.05).A组1例患者出现重型肝炎;治疗12周时4组患者YMDD变异株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7.2%、0、0、0;治疗48周时4组患者间ALT水平、HBeAg阳性患者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D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达到检测水平以下的百分率与A组患者比较,χ2值分别为7.131、5.516、5.260、6.748,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的基因型耐药率分别为6.9%(2/29)、6.7%(2/30)、0、0,A组2例耐药患者测序为rtN236T变异,B组rtA181V和rtN236T变异各1例.结论 YMDD变异后采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或恩替卡韦治疗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8.
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NF-κB及ERK-1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kB(NF-kB)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mRNA在CCl4致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建立CCl4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用RT-PCR法比较各组肝组织NF-kB以及ERK-1mRNA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中,ERK-1及NF-KBmRNA的表达均增高.结论 ERK通路介导的促增殖作用与NF-kB通路介导的促炎症反应,促进HSC的激活、增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均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与内皮依赖性动脉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 101例无血管并发症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和 95例年龄匹配的女性健康个体,采用PCR/ASO探针杂交技术检测其Apoe基因型,同时采用高分辨血管外超声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硝酸甘油(GNT)介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1)不论在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还是在对照组,e4 /3、e4 /4基因型携带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分别为(3. 22±0. 29)%和(3. 78±0. 4)%〕,均低于此 2组的e2 /2、e3 /2携带者〔分别为(3. 96±0. 33)%和(4. 74±0. 41)%,P<0. 05〕。在各基因型间,基础血管内径、基础血流和GNT介导的血管舒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中,年龄、血管内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脂蛋白 (a)〔Lp(a)〕、Apoe4、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HbA1c、病程及阳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与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呈负相关(均P<0. 01);在对照组中,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年龄、血管内径、LDL C、Lp(a)、Apoe4呈负相关(均P<0. 05)。结论 在无血管并发症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女性中,Apoe4等位基因与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 ( T2 DM)患者脂蛋白脂酶 ( L PL)基因位点变异对大血管病变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16例 T2 DM患者 ( T2 DM组 ) ,采用 PCR-RFL P检测其第 6、第 8内含子基因多态性 ,并与 63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 1)对照组与 T2 DM组 L PL/Pvu 、Hind 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相似 ( P>0 .0 5 ) ;( 2 ) P-P-型大血管病变发生率为 62 % ,明显高于 P+P+型 ( 3 6% ) ( P<0 .0 5 ) ,而且 P-P-型与大血管病变呈正相关 ( r=+1.67,P=0 .0 0 8) ;( 3 ) H+ H+型大血管病变发生率为 45 % ,高于 H-H-型 ( 2 2 % ) ,但无统计学意义 ( P>0 .0 5 ) ;( 4 ) H+H+型三酰甘油 ( TG)水平明显高于 H-H-型 ( P<0 .0 5 ) ,P+P+型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 -C)水平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 P-P-型 ( P<0 .0 5 )。结论  LPL /Pvu 基因多态性调控 T2 DM患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