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观察血系单核细胞诱导形成破骨细胞的全过程,旨在进一步阐明破骨细胞血系起源的发生及其细胞动力学。方法:取成年SPF级纯种雄性SD大鼠1只,体重280 g,腹主动脉采血8 ml,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在RANKL与M-CSF诱导下,分为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组、噬骨试验扫描电镜观察组、活细胞成像组4组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组从培养开始,在数字显微成像系统下,每天观察记录1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组培养21 d作酶活性染色鉴定;噬骨试验扫描电镜观察组培养21 d取出骨磨片作扫描电镜观察;活细胞成像组采用多点位缩时电影法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长达35 d的连续观察记录。结果:诱导培养2周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多核细胞形成,外形呈圆形、梭形、扇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突起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绝大部分多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均呈阳性反应;骨磨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较多骨吸收陷窝、坑洼及沟道,还有位于陷窝及沟道内正在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活细胞成像观察到起源于周围血的多核破骨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及多核细胞之间相互融合而成,其细胞间的融合均发生在贴壁状态,显微缩时电影观察显示破骨细胞形态表现复杂多变。结论:大鼠周围血单核细胞在RANKL和M-CSF诱导下,可以向破骨细胞分化,形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多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形成是发生在贴壁状态下多种形式的细胞融合过程,破骨细胞的粘附特性对其存活及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破骨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其形态结构动态多变。破骨细胞不仅是一种多核细胞,还可能包括单核破骨细胞。破骨细胞通过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特性,可能是其适应功能需求与骨吸收效率的一种特殊生物学行为。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破骨细胞的血系起源学说,并为深入阐明破骨细胞的细胞动力学与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的实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ata 1,TGF-β1)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成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探索病毒感染最佳条件,取第3代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慢病毒载体将外源性TGF-β1基因转染入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7、14 d时行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Real-time PCR检测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TGF-β1基因转染BMSCs后能够稳定表达。转染7、14 d时,实验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均为阳性。转染7、14 d时,实验组II型胶原mR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染7 d时,实验组聚集蛋白聚糖mRNA变化不明显,而14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慢病毒介导的TGF-β1基因可成功转染大鼠BMSCs,并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在此过程中软骨特异性标志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的mRNA表达具有时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被认为是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其分子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椎间盘退变的分子基础研究已经成为热门.椎间盘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导致了它易于退变的特点.椎间盘退变开始与椎间盘细胞学行为的改变有关,包括细胞死亡的增加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然而,在退变椎间盘中的细胞死亡机制仍不明确,主要包括细胞凋亡和自噬.对椎间盘退变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改善和治疗椎闻盘退变打下基础.虽然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椎间盘本身的生物环境对生物学治疗的发展仍具有挑战性.  相似文献   
14.
干细胞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干细胞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毕格犬18只,随机分为三组:A组(对照组)、B组(右归饮组)、C组(干细胞介入组)各6只.通过液氮冷冻法,建立毕格犬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分离、培养并标记骨髓问质干细胞.造模后3周,B组给予右归饮灌胃,A组与C组以蒸馏水灌胃;C组动脉灌注标记后的骨髓间质干细胞(5×106~1×107/ml)1 m1,A组及B组灌注生理盐水.治疗后4周及8周观察股骨头大体、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股骨头供血血管的数量、直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Brdu的阳性表达,通过RT-PCR测定VEGF、TGF-β、OPG、RANKL的表达.结果 C组供血血管分支增粗、增多,阻塞血管再通,血管数量增多、直径增大.B组、C组关节软骨、骨小梁的结构和形态较A组改善;免疫组化检测C组VEGF阳性表达率较A组及B组高;RT-PCR检测C组VEGF、TGF-β、OPG表达量较A组及B组多.结论 干细胞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一定疗效,能改善坏死股骨头血供、促进骨坏死修复.实验结果可为早期治疗股骨头坏死、预防病灶塌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粗隆下股骨头倒Ⅴ形钻孔加丹参灌注治疗股骨头骨坏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87年起我们设计并运用股骨头倒Ⅴ形钻孔加丹参灌注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54例,经过2 ̄8.5年临床观察显示,该方法疗效明显,总优良率达81%,Ⅰ ̄Ⅱ期优良率达94%,该方法与同类其它方法比较还具有手术难度小,创伤小,对患者机体负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Ⅰ ̄Ⅲ期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症(Oateoporosis OP)是一种多病因所致疾病,并已成为目前社会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的发生率更高,国内学者发挥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利用补肾类方药,以补肾、健脾、活血为治则,对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文仅对近几年的补肾类方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防止断指再植术后血栓形成,对30例断指患者在再植术后运用中药分期辩证施治.结果显示断指成活率达83.3%,接近了文献报导的较高水平,说明辨证使用中药在微小血管术后防止瘀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问盘退变及其继发椎间关节退变使其周围组织受累导致颈髓受压而出现的临床症状。而颈椎管狭窄、脊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D)、黄韧带骨化症(OFL)等,常合并颈椎病的某些证。国内文献常将上述致压因素归人颈椎病。日本学者亦将颈髓因颈椎疾患形成的压迫称为颈脊髓病。  相似文献   
19.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介入治疗过程中VEGF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股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实验性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进一步探讨VEGF对骨坏死再血管化和再骨化的机理。方法:新西兰兔48只,耳缘静脉注射50ug/kg大肠杆菌内毒素(LPS),24小时后重复,在第二次注射LPS后,臀肌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20mg/kg,3次,每次间隔24小时,造模后第四周随机分为三组;动脉治疗组;经左侧股动脉注射尿激酶3万u和丹参注射液2ml;静脉治疗组;经耳缘静脉注射尿激酶3万u和丹参注射液2ml;对照组;经股动脉注射生理盐水4ml。在治疗后的1周,2周,3周和4周,对股骨头标本进行HE,苏丹Ⅲ染色,纤维蛋白血栓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股骨头软骨下骨的脂栓栓塞,血栓栓塞和骨坏死情况,计数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治疗比静脉治疗能更快,更有效的降低脂栓栓塞和血栓栓塞,提高VEGF阳性成骨细胞率,阳性软骨细胞率和阳性血管率,改善骨坏死,结论:股动脉灌注治疗股骨头坏死比静脉治疗更快速有效。其机理在于溶解血栓和脂栓再通已经阻塞的血管,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加速股骨头的再血管化和再骨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金匮肾气丸对192Ir近距离照射大鼠脊髓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为模型组、金匮肾气丸组、泼尼松组和正常组,各组每日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14天后,除正常组外,其它各组均采用后装技术在大鼠脊髓进行192Ir近距离照射,照射剂量均为22Gy,大鼠分别在照射后8h、24h、4周时取损伤节段脊髓,应用HE、TUNEL染色,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近距离照射各组大鼠脊髓后8h、24h时HE染色均未观察到明显组织结构上的改变,4周时脊髓白质区出现组织疏松和出血等病理改变.TUNEL染色和电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金匮肾气丸组和泼尼松组照射后8h大鼠脊髓的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下降(P<0.01),而在照射后24h、4周时间点则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金匮肾气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对抗大鼠近距离放射性损伤早期胶质细胞的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