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77篇 |
免费 | 254篇 |
国内免费 | 15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篇 |
儿科学 | 41篇 |
妇产科学 | 39篇 |
基础医学 | 255篇 |
口腔科学 | 59篇 |
临床医学 | 678篇 |
内科学 | 508篇 |
皮肤病学 | 34篇 |
神经病学 | 217篇 |
特种医学 | 24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8篇 |
外科学 | 488篇 |
综合类 | 1923篇 |
预防医学 | 1071篇 |
眼科学 | 52篇 |
药学 | 581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672篇 |
肿瘤学 | 1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265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95篇 |
2009年 | 307篇 |
2008年 | 267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340篇 |
2005年 | 361篇 |
2004年 | 340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196篇 |
2001年 | 198篇 |
2000年 | 264篇 |
1999年 | 257篇 |
1998年 | 227篇 |
1997年 | 231篇 |
1996年 | 219篇 |
1995年 | 209篇 |
1994年 | 185篇 |
1993年 | 117篇 |
1992年 | 142篇 |
1991年 | 121篇 |
1990年 | 102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5篇 |
1966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左、右半结肠癌分子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二代测序检测的结直肠癌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及肿瘤组织的二代测序结果,采用χ~2检验比较KRAS、TP53、APC、SMAD4、PIK3CA、FBXW7在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结果右半结肠癌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多于左半结肠癌患者,PIK3CA、FBXW7在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突变率高于左半(均P<0.05),KRAS、TP53、APC、SMAD4在左半结肠癌患者的突变率高于右半(均P<0.05)。结论右半结肠癌患者的基因突变较多,PIK3CA、FBXW7、KRAS、TP53、APC、SMAD4在左、右半结肠癌的基因突变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2.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RNA。miRNA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并在各类肿瘤和癌组织异常表达,参与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转移、凋亡以及肿瘤干细胞成瘤能力。miRNA既具有基因治疗研发潜力,也可作为抗癌和抗肿瘤治疗靶点应用到癌症的防治。miRNA能够被癌细胞分泌到微环境和外周血,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研发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本文对国内外miRNA基础研究和临床研发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客观、科学分析miRNA在调控肿瘤发生和癌转移领域的转化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目的:通过对急性轻型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AMS)及高原肺水肿( HAPE)的临床症状、心率( HR)、动脉氧饱和度( SaO2)及白细胞( WBC)计数的分析,探讨上述指标对HAPE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以628名初入昆仑山的驻训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急性高原病路易斯湖评分系统( LLSS)和临床出现的呼吸系统症状评分的总分归入:A组(健康组,评分<3分),B组( AMS组,至少1次评分>3分,排除HAPE)、C组( HAPE组),比较各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及HR、SaO2,并对部分对象进行WBC计数分析。结果 C组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及WBC计数较B组明显升高(P<0.05);初入高原3 d内,A、B两组平均HR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组平均HR却逐渐上升,且在第3天较A、B两组明显升高(F=6.37,P<0.05);C组SaO2在第1、2、3天明显低于A、B两组(F=8.21,F=8.77,F=9.58,P<0.01)。结论初入高原人群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WBC计数升高、HR无适应性下降及SaO2显著减低(>30%)者发生HAPE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些变化对早期识别预警HAPE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
驻昆某部官兵的SCL-90的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关于部队军人心理卫生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报告,而驻守高原城市部队的研究报道尚属少见。为了解驻昆部队军人的心理卫生状况,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对部队干部战士心理的影响,本文对驻守高原城市昆明的军人,应用SCL-90作了调查,希望能为在部队军人中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根据整群抽样原则,于1996-01调查了驻守昆明市郊某部的286名官兵。剔除问卷资料填写缺项者23例,实际凋查了263例。全部为无明显躯体疾病的健康男性。其中干部19人,战士244人,年龄17~37岁,平均20.79±2.43岁;民族:汉族 相似文献
95.
96.
患儿 ,6岁 ,蒙古族。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 1月余 ,1998年 10月 2 8日收入院。入院查 :智力低下 ,双侧眼底视乳头水肿 ,视力正常 ,右侧肢体肌力Ⅱ级 ,病理征阳性。CT :左侧颞顶枕部 8.0cm× 7.0cm× 6 .5cm均匀低密度灶 ,CT值 5 0 ,边界清 ,无明显增强 ,左侧脑室受压消失 ,中线向右移位。X线示 :颅骨指压痕明显 ,颅缝分离。Ca sonis试验阴性。诊断 :左颞顶枕部颅内巨大脑包虫。 1998年 11月 9日在插管全麻下行左颞顶枕开颅脑包虫摘除术 ,术中见 :包虫囊肿于脑实质内 ,皮层运动区最表层。取顶后部无血管区 ,切开大脑皮层 … 相似文献
97.
重点研究了乳化剂的HLB值对搅打稀奶油的脂肪部分附聚率与搅打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HLB值乳化剂在促进脂肪球的部分附聚的能力比低HLB值乳化剂强.HLB值低于6时,则部分附聚速度缓慢且部分附聚率低于50%,形成的泡沫结构稳定性差;乳化剂的HLB值在6~8之间,部分附聚速度适中,能够获得60%左右的脂肪部分附聚率和形成较理想的泡沫结构;HLB值大于9时,部分附聚速度过快且部分附聚率高于80%,形成的泡沫结构粗糙且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敏感的荧光方法,定量分析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5只。大鼠分为模型再灌注组(n=25),模型不灌注组(n=5)和对照组(n=5)。模型再灌注组和模型不灌注组行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同时结扎上矢状窦,建立大鼠脑动静脉瘘的动物模型;对照组单纯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每组大鼠实验结束前2h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模型再灌注组阻断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吻合部位形成缺血再灌注,采用EB荧光定量的方法分别观察再灌注2、3、9、24、48h时BBB的通透性。结果再灌注2h时,脑组织EB的含量为(0.935±0.166)μg/g,与对照组(0.489±0.132)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不灌注组(0.713±1.217)μg/g相比显著增高(P<0.05)。再灌注24h达高峰,为(5.231±1.183)μg/g,再灌注48h趋于平稳,为(5.522±1.124)μg/g。结论慢性低灌注性脑缺血BBB通透性2周后增高;再灌注后2hBBB的通透性增高更具明显,再灌注24h达高峰,再灌注48h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观察成都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面积骨密度(aBMD)、体积骨密度(vBMD)的变化规律;探讨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S)与腰椎aBMD、vBMD的关系.方法 ①用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按常规的骨密度检测方法,测定成都地区健康体检者636例(男性247例,女性389例),年龄20~90岁,测定部位包括腰椎正位、侧位L2-4.计算出体积骨密度.②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统计软件,按年龄、性别分别输入数据,以10岁为一年龄组,分别计算各组骨密度值,结果以±s表示.BMI、BS与aBMD、vBMD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男性腰椎aBMD、vBMD峰值骨密度出现在30~39岁;女性腰椎aBMD、vBMD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②男女腰椎aBMD累积最高丢失率分别为11.2%、30.1%,女性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腰椎vBMD累积最高丢失率分别为14.2%、30.4%,女性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③男性BMI、BS与aBMD骨密度呈正相关,r=0.241~0.371(P<0.01);与vBMD L2-4无明显相关性(P>0.05).女性BMI、BS与aBMD呈正相关,r=0.143~0.425 (P<0.01);与vBMD L2-4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①男、女腰椎aBMD、vBMD分别在30~39岁,20~29岁达峰值;女性更应注意预防骨质疏松.②健康人群BMI、BS与腰椎aBMD呈正相关,与vBMD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