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福建省中部地区钩端螺旋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类的种类构成及鼠类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为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福建省中部地区的闽侯、长乐等五个县(市、区)现场捕鼠,经鼠种鉴定后采集肾脏组织,采用PCR方法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原检测,同时接种培养基开展病原分离培养,并通过16...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和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状况以及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永春县和上杭县高危人群,家畜的全血,采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16S rRNA片段, PCR产物纯化测序并与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永春县牛的无形体感染率最高为53.85%,羊,狗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24.71%和12.50%.上杭县羊的无形体感染率为53.06%,高危人群的无形体感染率为8.33%.无形体基因序列与相应的参考序列同源性均达97%~100%.结论 福建省人和动物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katG基因Asn329Val突变导致异烟肼耐药的机制。方法 扩增含有突变位点和野生型的全长katG基因,经TA克隆、定向克隆构建表达载体,原核表达KatG蛋白,纯化后比较重组KatG酶活性。结果 获得了katG基因的高效表达。重组蛋白酶活性显示,Asn329Val突变导致重组KatG过氧化氢酶活性完全丧失,但仍保持一定的过氧化物酶活性;Ser315Thr突变导致重组KatG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部分丧失;Arg463Leu突变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均不大。结论 katG Asn329Val突变引起了KatG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完全丧失,可能是导致菌株对异烟肼耐药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14―2020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福建省2014―2020年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恙虫病病例信息,采用WPS 2016、SPSS 20.0、ArcGIS 10.0、SaTScan 9.5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探索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2014―2020年福建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8 595例,年均发病率为3.0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病例集中于40~<70岁(73.10%),职业以农民为主(73.30%)。年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南平市11.71/10万,发病率居前的县区为平和县(36.71/10万)、光泽县(31.28/10万)。时空扫描显示最大可能聚集区多达10个,以平和县为中心覆盖了6个县区。结论 福建省恙虫病发病存在一定的时空聚集性,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日常监测和病原检测工作,降低福建省恙虫病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下白纹伊蚊对登革病毒的易感性差异.方法 登革2型病毒人工经口感染白纹伊蚊,冻麻挑出吸饱血的雌蚊放入新的蚊笼,分别置于18℃、21℃、26℃、31℃、33℃和36℃的人工气候箱中饲养,经外潜伏期后,解剖蚊虫,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蚊虫的头部、唾液腺和胸腹部内的登革2型病毒抗原,并计算蚊虫的播散感染率.结果 18℃白纹伊蚊感染率最低,胸腹部感染率为8%,头部和唾液腺未检出.31℃胸腹部感染率最高为82%,头部和唾液腺感染率33℃时最高.36℃各部位感染率均较33℃下降.18℃的播散感染率最低为0,36℃播散感染率最高,达到了100%.结论 白纹伊蚊感染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趋势.18℃可能是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的最低温度.播散感染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感染钩端螺旋体(钩体)现状及分离株基因种的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2019年根据疫情选取14个调查点,采用笼夜法捕鼠并采集心血或肾脏标本进行钩体培养,测定血清抗体;对鼠中分离保存的23株钩体菌株提取DNA,PCR扩增16S rRNA基因、PCR产物纯化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收录的钩体17种基因型进行比对确定基因种,并用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福建省鼠种以黄毛鼠为主要优势鼠种,占40.87%(499/1221)、其次依次是黄胸鼠19.57%(239/1221)、针毛鼠16.79%(205/1221)和褐家鼠8.85%(108/1221),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9.32%(207/706),以黄毛鼠最高,为42.16%(121/287),不同地区鼠种构成及鼠钩体感染率不同。23株菌株均扩增出16S rRNA基因的目标条带1484 bp,测序及序列分析属于致病性的基因种有13株,其中L.borgpetersenii(伯氏)占8株,L.interrogans(问号)占5株,属于非致病的基因种10株。钩体菌株分离自福建省的优势鼠种(黄毛鼠、黄胸鼠、针毛鼠)及不同地区(闽东、闽南、闽西和闽北)。结论福建省鼠类感染钩体普遍,以致病性基因种(L.borgpetersenii和L.interrogans)为主,也携带非致病性基因种,需加强钩体病传染源啮齿动物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肖方震  福州  )  邓艳琴  福州  )  陈亮  福州  )  林代华  福州  )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2,18(3):47-48
目的分析福建省2010年人间布病疫情动态和分布,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网络直报福建省布病疫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布病病例,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对职业人群和临床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10年网络直报6例病例,布病监测点总阳性率为0.13%,其中邵武市阳性率为0.98%。结论 2010年福建布病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012-2018年福建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种群结构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对43 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的9 个基因位点的序列进行测定,与标准序列比对后确定菌株ST型,通过Bionumerics 6.6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3 株布鲁氏菌分离株中,38 株为ST8型,5 株为ST17型。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主要流行株为ST8型。MLST是研究布鲁氏菌遗传特征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鼠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鼠类中巴尔通体(Bartonellaspp.)的感染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2014-2016年采用笼日法在福建省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和闽中捕鼠,现场鉴定并记录捕获鼠类的釆集时间、地点、鼠种、性别、鼠龄等资料。采集鼠心脏血,PCR扩增巴尔通体的gltA和16S~23SrRNA基因,阳性PCR产物送测序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感染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结果调查共布放鼠笼5 917笼次,捕鼠381只,鼠密度为6.44%。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2.34%。家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为10.61%,褐家鼠(Rattus norveb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感染率分别为11.30%和10.00%;野鼠的感染率为13.86%,黄毛鼠(Rattus losea)和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感染率分别为22.86%和18.00%,野鼠的巴尔通体感染率高于家鼠的感染率,但无统计学意义。从地区分布看,闽西、闽北一带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0.00%和25.33%。闽南一带感染率最低,为0。各地区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鼠龄的巴尔通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的生境下的感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样本测序分析显示,福建省鼠类感染的巴尔通体序列与B.tribocorum、B.elizabethae和B.grahamii序列最接近。结论福建省鼠类存在巴尔通体感染,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