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部分天然药物对内氏放线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研究不同天然药物对内氏放线菌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方法:选用内氏放线菌WVU627作为实验菌株。测定川芎、血藤、五倍子等11种天然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测经实验后的最终pH。结果:当药物浓度低于或等于8.000mg/ml时,各种药物对内氏放线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倍子较强。槟榔、茶多酚、川芎、大黄、蜂房、黄芩、三七、血藤、五倍子和儿茶对内氏放线菌的产酸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而白芷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槟榔、茶多酚、川芎、大黄、蜂房、黄芩、三七、血藤、五倍子和儿茶对内氏放线菌的生长和产酸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茶多酚对口腔细菌致龋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通过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探讨茶多酚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生态平衡,方法:测定茶多酚对三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测定低于MIC的4个浓度的茶多酚对三种细菌产酸及产生水溶性和水不溶性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茶多配合酚对三种细菌的生长,产酸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茶多酚能够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产生水溶性葡聚糖,但对变形链球菌产生水溶性葡聚糖以及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合成胞外多糖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茶多酚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射菌和血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变形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  相似文献   
23.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菌斑是多种口腔微生物在牙面上形成的特殊生物膜。各种微生物在这一生物膜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着生化物质与信息的交流 ,互相协调生长从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环境。国际上先进的模型系统结构复杂 ,造价昂贵。为此 ,我们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 ,建立了符合国情的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1 材料与方法 :(1)生物膜模型的设计 :采用改良生物膜培养基BM 5 ,在发酵罐中连续培养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内氏放线菌 ,由 pH控制仪维持其pH平衡。当发酵罐中实验菌生长稳定后 (连续 3d活菌计数差异无显著性 ) ,将菌悬液及新鲜培养基由蠕动泵连续加入至…  相似文献   
24.
用~3H-亮氨酸放射自显影技术及神经纤维顺行性溃变方法,对青蛙视纤维到中枢的投射做了比较研究。两种技术所得的结果,除了在对侧的侧膝体和前顶盖神经纤维网视神经末梢分布的状况大体相同外,发现下面几点不同: 1.在一定水平的间脑冠状切面上,放射自显影法显示的对侧Bellonci核轮廓近似圆形,内部充满了视神经末梢,同侧的Bellonci核和侧膝体的的轮廓及视神经末梢的分布都较清晰;而用溃变的追踪方法,在相应水平的间脑冠状切面上显示的对侧B氏核外形也近似圆形,但视神经末梢主要集中于该核团的外周,中央部分很少,同侧的B氏核和侧膝体只显示出极少的视神经末梢,因此核团轮廓模糊,很难辨认。 2.用放射自显影方法显示的对侧视顶盖表层上视纤维末梢似乎是随机分布的,而溃变的追踪方法显示的视纤维末梢呈层分布,其分层情况与正常材料分层相符。 3.放射自显影方法显示的对侧中脑被盖核较溃变的追踪方法更清晰。此外,还观察到用溃变的追踪方法显示的中枢投射,其溃变末梢的数量和分布随着动物术后存活时间的不同而有变化。分析了差别产生的原因及两种技术的优缺点,并与前人的工作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25.
根管超声冲洗的临床及细菌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根管超声冲洗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需作根管治疗的 198颗牙 ,随机分为超声冲洗组 (U组 )和注射冲洗组 (S组 )。每组分别用甲醛甲酚 (FC)、樟脑对氯酚 (CMCP)、氢氧化钙 (CH)封药 ,比较两组术中疼痛发生率及疼痛指数。两组中随机选 6 0例 ,于封药前取样进行细菌培养检测 ,并进行比较。结果 U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指数与S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U组细菌检出率及菌落计数与S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超声冲洗技术可以较好地清除根管内感染物和病原菌 ,使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6.
用电生理学方法配合以解剖学技术对16只大白鼠视野垂直中线与视皮层胼胝体投射模式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1.胼胝体纤维密集的投射区限于17-18a区边界附近,沿边界形成一条宽约1.5mm的带。17-18a区边界位于此带外侧约1/4—1/3处,且与生理学方法确定的初级视皮层外侧边界一致。 2.对侧眼视野在本侧皮层的投影中包括部分同侧视野,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视皮层的吻端及尾端之间,同侧视野的投影  相似文献   
27.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胶原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胶原粘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采用胶原溶液包被羟磷灰石(C-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以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作为主要致龋菌,用茶多酚分别处理C-HA和细菌,观察细菌在C-HA粘附的情况。结果:在两组实验中,1~4mg/ml的茶多酚溶液都能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乳杆菌在C-HA上的粘附,且抑制作用随茶多酚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蜂房对口腔常驻菌形成人工致龋生物膜的影响,探讨其防龋应用前景。方法 在体外模型中的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实验组定时给予含4 g/L蜂房提取物的蔗糖溶液处理生物膜,观察其pH的动态变化,以及生物膜表面微结构与微生物组成的改变。以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与蒸馏水分别作为阳性与阴性对照。结果 ①实验组培养室内pH值呈先下降,再逐步恢复正常的波浪形变化。②蜂房的加入能抑制变链对羟磷灰石片的黏附。③蜂房的加入可使生物膜表面胞外基质的量减少。结论 蜂房作为一种潜在的防龋药物可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散结镇痛胶囊口服对异位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6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异位妊娠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实施研究,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配伍散结镇痛胶囊口服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HCG及P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效率的作用。 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与实验组(n=15)。对照组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6 d,连续训练2周)和假性全身振动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实验组在接受常规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全身振动训练(振动训练频率10 Hz,振幅4 mm,每日1次,每次共14 min,每周6 d,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受试者进行平衡功能评估(前后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和步行效率评估(10 m步行试验、3 m坐站试验)。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前后偏移能力和左右偏移能力、患侧单腿站立时间、10 m步行试验结果、3 m坐站试验结果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即左右偏移能力差值为(0.94±0.56)°,患侧单腿站立时间差值为(2.51±1.31)s,10 m步行时间差值为(-2.76±1.04)s,3 m坐站试验差值为(-3.58±1.90)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后偏移能力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效率,且治疗效果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