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8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73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682篇
内科学   392篇
皮肤病学   59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206篇
外科学   547篇
综合类   1394篇
预防医学   375篇
眼科学   52篇
药学   534篇
  4篇
中国医学   513篇
肿瘤学   134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0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翟明华 《海南医学》2012,23(15):3-5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1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冠脉血流及左心室重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冠脉血流及左心室重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冠脉血流及左心室重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VEC方案治疗儿童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肿瘤科门诊接受化疗的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共36例(48只眼),其中单侧24例,双侧12例,首次诊断平均年龄21.3月(2~93月),中位随访时间25.8月(15~36月)。12只眼IIRC分期为AC期,应用化疗结合局部治疗,1只眼(8.3%)经化疗仍发生进展,其余11只眼(91.7%)随访均持续缓解。36只眼IIRC分期为D~E期,应用眼球摘除术结合化疗,1例对侧眼出现新发病灶,1眼进展再次手术摘除眼球,其余34只眼(94.4%)随访均持续缓解。所有病例都能耐受化疗,仅1例(2.8%)发生轻度肝功能损害。结论化疗与局部治疗、手术相结合能对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疗。化疗的应用能避免外放疗的使用,降低眼球摘除术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且安全可行,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93.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neutropenic enterocolitis,NE)也称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或中性粒细胞减少性肓肠炎(neutropenic typhilitis),首先由Cooke[1,2]在1930年报道.这是一种回结肠区炎症坏死性疾病,虽然受损黏膜的细菌感染在发病中似乎起了重要作用,但它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明了[3~7].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体外培养rM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开胸直视下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动物分为3组:假手术组(只开胸腔不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AMI组(开胸结扎后注射无血清DF12培养液)及rMSC组(开胸结扎后注入Dil标记的rMSC)。将rMSC移植至大鼠心肌梗死周边心肌组织内8周后,通过超声心动检查、生理多导仪检测各实验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压(LVE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或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等心功能指标;用免疫荧光共聚焦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31抗原以了解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rMSC表达CD90、CIM4、CD105、CD54,不表达CD34、CD45、CD31。移植的rMSC在大鼠心肌组织内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rMSC移植组大鼠梗死周边组织新生血管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移植组大鼠LVEF、LVESP、+dp/dtmax、dp/dtmax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LVEDP明显下降.结论:rMSC移植后在心肌组织中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肌梗死动物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5.
变应性鼻炎(AR)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学习并加重经济负担,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认为AR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运动所处的环境及运动模式的不同,对AR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可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而游泳和室内陆地运动并不会增加人群AR的患病率,此外,耐力型室外陆地运动、速度与力量型室外陆地运动和冷空气环境中运动明确会加重AR患者的症状。而国内AR指南并未给出明确的运动指导。本文旨在介绍不同运动模式对AR症状及患病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而对AR患者及健康人群提供运动指导。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价0.5%左旋布比卡因在单侧下肢手术中蛛网膜下腔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估计手术时间<2 h,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应用0.5%左旋布比卡因2.5 mL行蛛网膜下腔麻醉(L组)、对照组应用0.5%布比卡因2.5 mL行蛛网膜下腔麻醉(B组);观察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平面上界、运动阻滞分别达Bromage评分1、2和3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和麻醉质量;观察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不良事件等.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平面上界和运动阻滞分别达Bromage评分1、2和3的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L组患者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均达到T3水平.两组患者麻醉质量和肌松质量、各时间点的BP、HR和SpO2、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效应,且具有与布比卡因相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7.
产科临床中的子宫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科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科急性子宫出血,抢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以下是对本院近10年产科围生期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其发生率、手术指征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并与产科选择性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了解山西省视力残疾现状、特点、致残原因及医疗服务需求,为视力残疾的防治及康复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4月1日至5月31日,按照分层、等距、概率比例、整群的抽样方法(PPS抽样)、多阶段抽样方法,山西省共抽出22个县(市、区)的88个乡(镇、街道),实际调查样本量75016人。由经过视力残疾鉴定培训的眼科医生对其进行视功能检查,分析视力残疾的原因。结果视力残疾的现患率为6.21‰,视力残疾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趋势χ2=415.54,P<0.05),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χ2=40.62,P<0.05),农村视力残疾的患病率高于城市(χ2>=25.37,P<0.05),主要的致残原因为白内障(39.34%)。有43.91%的视力残疾者未曾接受任何康复服务,康复需求最主要是医疗服务与救助(35.47%)。结论视力残疾的防治和康复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残疾人保障制度;加大医疗服务与救助的投入力度;针对不同的年龄提供相应的康复措施。防盲工作首位是老年性疾病,工作重点应在农村。  相似文献   
999.
婴儿急性白血病24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婴儿急性白血病(IAL)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治疗情况。方法:对24例IAL患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LL 11例,其中L1 6例,L2 5例。ANLL 13例,其中M4 3例,M5 5例。临床表现多样化,髓外浸润及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多见,IAL中ALL以CD10 -的早前B细胞型多见。结论:上述特征均提示急性白血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患者外周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动态变化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 ,探讨患者CPR后心肌损伤及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方法 选择26例CPR且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的患者,于入院后CPR 0(即刻)、4、8、12、16、20 h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K-MB、cTnI活性,ROSC后每隔2 h复查心电图,CK-MB、cTnI活性升高并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可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者,即进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无ST段抬高者(C组,5例)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流通畅、未发现梗塞者列为A组(15例);若冠脉主干或分支发现梗塞.出现心肌梗死.即列为B组(6例);D组为15例健康体检者.对各组患者CK-MB、cTnI的动态变化及心电图ST段抬高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CK-MB、cTni于CPR 4 h开始升高,CK-MB于12 h达峰值,cTnI于16 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ROSC即刻心电图出现多导联ST段抬高,之后迅速下降,于ROSC 2 h ST段降幅多超过50%.B组CK-MB、cTnl于CPR 4 h开始升高,20 h内逐渐升高;心电图于ROSC即刻出现多导联ST段抬高,2 h后升高的ST段进一步上移.C组CK-MB、cTnI于CPR后逐渐升高,分别于CPR后12 h、16 h达峰值;心电图ST段压低或无明显偏移.D组CK-MB、cTnI在正常范围内表达,心电图ST段无明显偏移.结论 CPR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部分患者出现了急性STEMI.CK-MB、cTnI在CPR后逐渐升高,但对心肌损伤与STEMI的早期鉴别无特异性价值.相对而言,心电图具有较早的预测价值:抬高的ST段于ROSC 2 h回降>50%以上,或CK-MB、cTnI酶峰分别前移至CPR 12 h或16 h内多提示心肌损伤;而ROSC 2 h后ST段无回降趋势或CPR 20 h内CK-MB、cTnI逐渐升高多提示合并STEMI,此时需行紧急溶栓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